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新能源大規模并網路徑正在探索

時間:2013-09-24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與新能源的蓬勃發展相比,新能源大規模并網形勢卻不容樂觀,面臨電力系統調峰、電力系統安全、電能質量三個技術問題

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自2011年12月25日投運至今,運行狀況如何,在破解新能源并網難題方面有何進展……帶著一系列問題,近日,記者進行了實地探訪。

目標:

破解新能源并網難題

“致力破解新能源并網難題,示范引領新能源產業發展。”一進風光儲輸示范工程綜合樓,記者就看到了這句話。國網新源張家口風光儲示范電站有限公司的梁立新說,這既是工程的目的,也是工程的愿景。

近幾年,我國新能源發展迅速,2012年6月,并網風電達5258萬千瓦,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

與新能源的蓬勃發展相比,新能源大規模并網形勢卻不容樂觀,面臨電力系統調峰、電力系統安全、電能質量三個技術問題:調峰問題是指由于風力不穩,要實現電力平穩輸出,需要建設大量的備用容量和調峰電源;電力系統安全是指風電、光伏出力多變和瞬間沖擊,影響電網的暫態穩定性及頻率穩定性;電能質量則是指新能源大規模并網引起電壓水平降低,風機中的電子設備帶來諧波污染,影響電能質量。

顯而易見,不解決這些問題,新能源就無法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破題的重任交到國家電網公司手中。2009年4月,公司啟動風光儲輸示范工程,一期建設風電9.85萬千瓦、光伏發電4萬千瓦、儲能裝置2萬千瓦。

工程意義重大,從項目選址可見一斑。工程所在地張北縣是河北省日照條件最好的縣之一,風電可開發規模達到500萬千瓦以上,但當地負荷量較小,電能必須遠距離輸送至京津唐電網負荷中心。梁立新說:“這些都與我國新能源開發利用的基本特征相符,在破解電網接納大規模新能源技術難題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運行:

聯合發電控制系統“掌控全局”

不同于單純的發電、輸電,風光儲輸示范工程著力探索一種世界首創的風光儲輸聯合發電運行模式,通過風、光、儲的七種組合發電方式,與平滑出力、跟蹤計劃、系統調頻、削峰填谷四種功能的結合,實現多組態、多功能、可調節、可調度的聯合發電運行方式。

整個工程的運行,均在聯合發電全景監測與綜合控制系統的控制之下。在工程控制中心的中央大屏幕上,風+光和風+光+儲兩種組合發電方式曲線圖對比鮮明。前者中曲線波動幅度較大,后者的波動幅度則明顯平緩。“風機和光伏出力波動頻繁,曲線波動得比較厲害。但投入了部分儲能裝置后,出力變平滑了,曲線也相應變得平緩了。通過控制系統,我們可以實時監測風電場和光伏電站的運行情況。風小了,發出的電不足,太陽能就會頂上來,如果還不夠,就可以投入適量的儲能裝置。在風、光條件比較好的情況下,多發的電則會被儲能裝置吸收。”風機專責朱斯介紹說。

運行人員吳寒登錄聯合發電智能全景優化控制系統,點擊“風電場監視”目錄,頁面瞬間一分為二,左側呈現出小東梁和孟家梁風電場的風機圖標,右側則顯示每臺風機的相關參數。記者詢問:“今天,這些風機運行情況怎么樣?”吳寒指著編號為F025的風機圖標說:“這臺風機是2500千瓦的,它現在的有功功率在2300千瓦至2400千瓦之間波動,情況還不錯。”當天,小東梁的24臺風機停運檢修。“現在是枯風期,張北這邊秋冬風大,我們得讓設備在盛風期到來之前保持良好的狀態。”吳寒說。

記者了解到,工程投運至今,聯合發電控制系統等科研創新成果第一時間實現了工程化應用,實現風電功率和光伏電站功率的高精度預測,具備了低電壓穿越能力……這些都表明:風光儲聯合發電運行模式可行,為新能源大規模并網探索了一條可行路徑。

效益:

輸送清潔能源與不斷創新

記者采訪當天,張北飄起小雨,氣溫也驟降至十幾攝氏度,示范工程發電40余萬千瓦時。朱斯告訴記者:“在天氣條件好的情況下,這個數值能達到100多萬千瓦時,平均有70萬~80萬千瓦時。”據了解,截至目前,示范工程已累計輸送電能4.2億千瓦時。

效益并不僅僅體現在電量上。在示范工程這個廣闊的平臺上,電網企業、新能源裝備制造企業和科研院所形成合力,共同攻克新能源并網這個世界性的難題,很多和朱斯一樣年輕的科研人員,在這里成長、成熟。朱斯2010年大學畢業后就來到這里,除了日常的風機維護運行工作,他相當一部分時間花在了科研上。朱斯說,工程運行至今,已經具備低電壓穿越能力,他們目前正在進行高電壓穿越能力試驗。

今年5月,由國網冀北電力有限公司承擔編制的公司企業標準《風光儲聯合發電系統運維系列標準》送審稿通過專家評審,其中涵蓋了調試、驗收、運行、狀態評估、狀態檢修及技術監督全過程的6個標準,不僅為示范工程運行提供了標準依據,也填補了我國新能源發電運維標準空白。

今年6月開工建設的示范工程二期,將新增風力發電裝機容量40萬千瓦、光伏發電裝機容量6萬千瓦和化學儲能裝置5萬千瓦。梁立新說,二期總裝機容量是一期的4倍多,等工程完工后,將形成規模效應。根據公司要求,在此基礎上,還將產出持續的科研成果,進一步破解大規模新能源集中并網運行技術難題。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