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在全球光伏產業的王者地位或將一去不返。
中國光伏產業聯盟截至2013年7月的統計顯示,中國太陽能電池對歐洲的出口比重逐月下降,1-7月份的出口占比已跌至50%以下。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秘書長王勃華在9月17日中阿能源合作論壇上披露了上述最新數據。
據悉,今年6月以后,中國企業對歐出口開始急劇下降,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甚至預計,到7月后,這一比重會降至32%以下,而這一比重在前些年高達95%。
與光伏出口市場類似,中國風電的對外投資及設備銷售亦呈多元化趨勢,全球風能理事會政策主任喬黎明在中阿能源合作論壇上對本報記者表示,雖然出口數量無法與光伏產業相比,但出口地已從歐美地區逐步擴散至亞太、非洲。如金風科技(6.94,0.63,9.98%)在埃塞俄比亞的風電場已經并網發電。
亞太中東市場放量
中東區域或將成為可再生能源的下一個爆發增長點。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企業對歐洲出口的下降并未導致總出口量萎縮。2013年上半年,中國太陽能電池的總出口量為8.3GW,與2012年基本持平。
事實上,歐洲比重下降的缺口轉移到了日本、印度、以色列等亞洲地區,以及美國、南非、澳大利亞等其他地區。
阿特斯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瞿曉鏵稱這是“西邊不亮東邊亮”。阿特斯第二季度對日本組件出貨比例達到總出貨量的35.7%,約合159MW,并占有日本市場8%-10%的份額。瞿曉鏵告訴本報記者:“長期來看,亞洲等新興市場是阿特斯未來的重點。”
光伏市場多元化發展還表現在各國的裝機容量變化上。
據統計,日本、中國、德國、美國上半年的裝機容量分別為3GW、2.8GW、1.9GW、1.6GW,德國已降至第三位。
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秘書長王勃華告訴本報記者:“企業愈加關注亞太、中東、美國和非洲等市場。”
目前,全球對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似乎達成共識,甚至包括眾多石油輸出國,中東這個相對陌生的區域或將成為可再生能源的下一個爆發增長點。
據悉,北非國家摩洛哥制定了一攬子電力建設規劃,主要利用水能、太陽能及風電等可再生能源,計劃新增裝機容量達2000MW;到2020年,埃及電力消費的20%將來自可再生能源,其中風電占據12%,太陽能新增3500MW;中東第一大經濟體沙特則計劃在2030年前新增太陽能裝機41GW。
阿拉伯國家的風能規劃量并不亞于太陽能,雖然該地區被公認為太陽能資源更為豐富。來自世界風能協會的統計顯示,沙特將新增風電裝機9GW,埃及在紅海沿岸新增裝機7GW,伊拉克在2015年新增裝機400MW,摩洛哥則計劃新增裝機2GW。
中國企業如何抓住機遇?
改變以往單純銷售的進入模式。
世界各國不約而同地制定宏偉的新能源規劃原因大體一致。
中國為改變以煤炭為主的化石能源消費結構,并把新能源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日本為逐步擺脫對石油進口的依賴,福島事件在此過程中則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北非中東地區的阿拉伯國家發展可再生能源的目的是減少內部石油消耗,以實現石油出口的價值最大化。
據悉,各國對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的政策大多落地。
日本的支持政策呈現擴大化趨勢,除了來自居民屋頂的穩定需求外,增量將主要來自對商業屋頂和地面電站項目的增長,日本近日出臺了支持大型地面光伏電站的政策,預計今后增量中的70%來自地面電站。
歐洲則更加關注工商業屋頂及居民用電系統,預計兩項相加可達光伏總量的80%。
中東地區因其廣袤的沙漠及豐富的太陽能、風能資源,將著重建設大規模的地面電站及風電場。
盡管海外市場充滿想象,但中國企業如何才能抓住機遇?
在全球風能理事會政策主任喬黎明看來,要想抓住這次全球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機遇,中國公司需要改變以往單純銷售的進入模式。
喬黎明告訴本報記者:“就風能而言,我建議以下三個模式:與國有開發行捆綁,為當地提供項目融資;與政府合作項目捆綁,如中非戰略合作;參與市場初創時期的早期市場培育,參與規則制定、培育市場。”
王勃華則建議太陽能企業在實施“走出去”戰略時,更加重視到海外建廠、并購及在海外建設運營光伏電站的長期、可持續策略。
畢竟,國外市場不僅僅需要中國的產品,“我希望的是一個集采購、融資、投資甚至科技產權轉換的長期交流。”中東可再利用能源和能效中心董事阿瑪德向本報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