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電動汽車補貼再出 新能源產品推廣保持連續性

時間:2013-09-23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目前的補貼思路不是按照混合動力、純電動技術路線來分,而是將節能車按照節油率分16個檔次,節油效果越好的,補貼越多。

日前,由四部委聯合推出的《關于繼續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正式發布。《通知》中規定:“2013~2015年,純電動乘用車續駛里程在80(含80)~150公里之間的每車補貼3.5萬元,續駛里程在150(含150)~250公里之間的每車補貼5萬元,續駛里程在250(含250)公里以上的每車補貼6萬元,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含增程式)每車補貼3.5萬元。”

由根據動力電池組能量調整為根據續航里程對新能源車進行補貼,是本次《通知》最大的改變。2010年的舊補貼標準是根據動力電池組能量確定,規定純電動乘用車動力電池組能量不低于15千瓦時,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動力電池組能量不低于10千瓦時(純電動模式下續駛里程不低于50km),滿足以上條件的新能源汽車,按3000元/千瓦時給予補助,其中純電動乘用車最高補助6萬元/輛,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最高補助5萬元/輛。例如奇瑞瑞麒M1-EV純電動車,續駛里程為150公里,按照2010版的補貼標準,可享受每車6萬元的補貼,而在2013版補貼標準實行后,根據M1-EV的續航里程,其只能享受每車5萬元的補貼。

"用續航里程作為補貼方式的新標準,體現了新能源政策向市場層面推動的意圖。消費者在購買純電動車時,其實最關注的就是續駛里程,因此續駛里程越長補貼就能越多的純電動車,肯定會最受消費者歡迎。"清華大學教授、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陳全世表示,"延長續駛里程基本有兩種方式,一是增加電池數量、一是加強車身結構設計、提高電池利用率,因此這也是在引導車企努力提升電動車的技術。"

除了在補貼方式上,在補貼金額上本次《通知》也有所調整。政策中具體明示:"補助標準依據新能源汽車與同類傳統汽車的基礎差價確定,并考慮規模效應、技術進步等因素逐年遞減。2014年和2015年,純電動乘用車、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乘用車、純電動專用車、燃料電池汽車補助標準在2013年標準基礎上分別下降10%和20%;純電動公交車、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公交車標準維持不變。"

其實,早在兩會期間,在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召集的2013汽車界兩會代表、委員座談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說,目前工信部、財政部、科技部、發改委四部委做了一系列工作,研究新的節能與新能源補貼政策,爭取在上半年出臺;目前的補貼思路不是按照混合動力、純電動技術路線來分,而是將節能車按照節油率分16個檔次,節油效果越好的,補貼越多。

“節能車補貼額度也將在現有3000元基礎上加大力度,我們要鼓勵領跑者制度,鼓勵企業的先進產品。”苗圩說,過去我國主要以公交車為主,但是最近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開始起步了,下一步將加大力度啟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發展。

科技部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北京、上海、深圳等25個試點城市僅示范推廣各類節能與新能源汽車2.74萬輛。其中,公共服務領域2.3萬輛(包括客車、出租車以及一些政府用車),私人領域0.44萬輛。且2013年3月底將完成財政補貼清算,示范推廣規模預計達到3.97萬輛。

有車企在接受本報采訪時分析,新能源汽車推廣遠沒達到預期目標,因而補貼政策存在延續必要。此前,混合動力車被列入節能汽車,僅享受3000元補貼,如果新的按節油率分檔次補貼后,混合動力技術補貼額度或將有望大幅提升。

對此,業內人士指出,補貼標準的改變實際上道出了政策指向性的變化,根據續航里程進行補貼,可以直指消費市場,從而促使消費者從積極購買純電動車的角度來推動純電動車的大規模普及。

此外,新補貼政策還力圖打破“地方保護主義”,規定示范城市中,外地品牌的新能源車數量不得低于30%,這無疑也將增加車企間的競爭,并促使國內新能源車產業越來越趨向充分競爭發展。

不過,雖然《通知》中釋放出了多項利好政策,但在業內人士看來,在一些具體的執行環節上,《通知》中的某些條款還有待商榷和完善。

首先,根據續航里程進行補貼的方式固然可以促進車企提升技術,延長續航里程,但同時也會帶來另一個問題,就是有些車企會為了延長續駛里程而無限量地增加電池堆,引發安全問題。

“在一輛純電動車上,電池組的重量占整個車身重量的最大比重是有限制的,大概就是35%,如果超過了這個比例,就會因為電池過重而導致安全隱患,因此如果僅僅是根據續航里程而不考慮電池組在整個車的比例限制,或許就會誘使一些車企盲目增加電池數量來延長續航里程,從而失去了安全保障。”有行業人士分析認為。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