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原文指出:“十二五”期間,全國規劃建設城鎮污泥處理處置規模518萬噸/年。但如今“‘十二五’已經過半”,污泥處理處置的進程卻沒有如預期般進行,穩定化處理仍然不足,多數技術路線仍然存在爭議,已經投產的項目也被多方質疑,造成這種情況的深層次原因究竟是什么?
從2000年到2002年兩個對污泥產業極為重要的文件先后發布,分別是《城市污水處理及污染防治技術政策》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之后的幾年間又有十余部有關污泥的政策、文件、標準、技術指南陸續發布。我國有關污泥技術指南、標準已經基本健全,明確了污泥處理處置要以減量化、穩定化、無害化為目標,最終將處理后的污泥棄置于自然環境中或進行再利用,達到長期穩定并對生態環境無不良影響消納的目標。在技術政策的制定過程中還存在一些懸而未決爭論。
第一,污泥農用及土地利用問題。由于污泥農用涉及環保部、建設部、農業部,三個主管部門觀點不同,因而目前現行的政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農用和土地利用問題上,為兼顧各方關切的問題,規定鼓勵除農用外的污泥土地利用,限制的污泥農用。
第二,關于與煤摻燒相關政策的問題。污泥有關技術政策和最佳可行技術里頭也講鼓勵進行協同焚燒,這造成很多的爭論,特個別是有關部委提出生活垃圾含污泥焚燒可以適用補貼政策后,很多單位因此搞污泥發電,這引起了業界很大的爭論。
深度脫水、厭氧消化、熱水解等各項傳統技術在美國均已達到精益求精的一流水平,并在實踐中不斷優化與升級。目前在美國,17%的厭氧消化池接納FOG等高濃度有機廢物,8000m3/d規模的污水廠在接納外來高濃度有機物進行聯合厭氧消化,產生的沼氣可供2臺30kW沼氣發電裝置,而采用厭氧消化的污水廠中有85%進行沼氣回收利用。
除了發展成熟的傳統技術,污泥新技術的研發也取得了諸多突破,包括膜過濾濃縮、電滲析脫水、土工布管脫水、等離子輔助熱氧化、玻璃化、超臨界水氧化、化學干化等尖端技術。
在技術路線選擇上,美國注重提高污泥中資源回收水平,從政策、立法和規定層次鼓勵資源回收,加大對污泥資源回收項目的資金扶持,并提高大眾對污泥資源化利用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