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制造的三大效益
按照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的定義,再制造是指將廢舊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機床等進行專業化修復的批量化生產過程,再制造產品能達到與原有新品相同的質量和性能。再制造是循環經濟“再利用”的高級形式。
再制造與制造新品相比,除了性能上不輸于后者外,還可節能60%、節材70%、節約成本50%,幾乎不產生固體廢物,大氣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有調查顯示,新制造一臺汽車發動機的能耗比再制造多出10倍,而再制造一臺汽車發電機的能耗是新制造的1/7。因此,再制造不僅可以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同時也能獲得不可估量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
再制造產業在歐美發達國家起步較早,法律法規健全,社會認知度很高。據統計,目前全球再制造產值已超過1000億美元,75%來自美國,其中汽車和工程機械再制造占到2/3以上。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機械和礦山設備生產商美國卡特彼勒是全球再制造產業的先驅及領導者。
在我國,雖然裝甲兵工程學院教授徐濱士也較早提出了再制造的理念,但直到最近20年才逐漸在社會上起步。1995年,中國重汽集團與英國ListerPetter公司合資創辦了濟南復強動力有限公司,這是國內首家汽車發動機再制造公司。目前該公司每年的產量在2萬臺左右,利潤水平并不高。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技術部主任于光告訴記者,中國的很多再制造企業是從汽車維修企業發展而來的,不少汽車大修企業改造升級成再制造企業,國內目前有200多家企業從事再制造行業。
中國再制造發展迷霧重重
再制造產業潛力雖大,但在我國一直缺少有效的政策支持。事實上,從2005年起,國家對于再制造做了很多政策指引。2005年,國務院在《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支持發展再制造。2008年,《循環經濟促進法》將再制造納入法律范疇進行規范。2010年5月底,國家發改委等11部委聯合下發《關于推進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意見》,提出了把深化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工程機械、機床等再制造作為推進再制造產業發展的重要領域。
即便如此,我國再制造產業發展依然緩慢。于光告訴記者,目前再制造產品每年的產量大概在30多萬臺。由于社會認知度差,宣傳不夠,即便是再制造產品的價格只相當于新產品的50%~70%,很多人對再制造產品依然心存疑慮。在這種情況下,再制造產品的銷售目前主要集中在商用車領域,產品種類以發動機和變速器為主。由于商用車的特殊性質,在用戶分類上,個體用戶對再制造產品更為歡迎。在銷售網絡上,獨立的再制造企業很難建立起大規模的銷售網絡,因此也難以對再制造產品的銷售形成支撐。
在很多用戶那里,再制造被視為簡單的維修和翻新,這是再制造產品難于在乘用車領域推廣的難點。產品再制造是一個整體產品被回收后拆解,進行清洗、修理或更換已破損的部分,然后在有需要的地方進行技術更新,最后再將零部件組裝成成品,打上新的識別碼和序列號,成為一個新的生命體。在這一過程中,一個發動機會被拆成上千個零件,有的零件可以用五六次,有的則可以永遠重復使用。因此再制造絕不僅僅是維修和改造,而是升華到一個新階段。再制造產品經過廠家的處理后,產品性能不低于新產品。
另外,由于我國還沒有開放廢舊零部件自由流通市場,舊件回收是再制造企業面臨的首要難題。根據2001年6月頒布并沿用至今的國務院第307號令《報廢汽車回收管理辦法》第十四條規定:“報廢汽車回收企業拆解回收的報廢汽車,五大總成(汽車發動機、轉向器、變速器、前后橋、車架)應作為廢金屬,交售給鋼鐵企業作為冶煉原料。”這一規定使再制造企業只能從固定用戶或者汽車維修市場收購舊件作為再制造原料,根本不能滿足生產和市場需求,這就造成正規的再制造企業獲得舊件困難的局面。
另外,對于再制造產品的標準,也是我國再制造產業發展的軟肋。據裝甲兵工程學院機械產品再制造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海博士介紹,國家的再制造標準和體系建設項目今年年底才能完整,還要再經過效果測試,何時公布還未可知。
蔡志海告訴記者,再制造目前面臨三個層面的挑戰。“一是在關鍵技術層面,當前有限的以發動機再制造為主要應用對象的關鍵技術無法完全滿足短期內迅速擴張的各個再制造行業(如工程機械、機床等再制造)對再制造關鍵技術的多層次需求;二是在再制造模式層面,國內還有相當多的再制造企業,因引進國外再制造生產線,故仍簡單地套用著國外的尺寸修理模式和換件修理模式,對具有中國特色的‘尺寸修復、性能提升’模式認識不足;三是在中試平臺層面,由于缺乏中間轉換環節,一些自主研發的再制造關鍵技術與企業實際生產相脫節。”
由于諸多不利因素的存在,讓中國汽車再制造面臨著不少的障礙。
再制造上的中國特色
隨著國家對循環經濟的關注,再制造產品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分會會長助理楊士敏說,工業和信息化部已經批準了2批共42家再制造試點企業,相關的法律法規也在逐步完善。
近期公布的《試點方案》對于實施范圍和補貼方式、推廣方式和監督管理都有了明確的要求和規定,對于規范再制造質量標準和產品生產、引導再制造市場消費、促進再制造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蔡志海告訴記者,與國外相比,我國在再制造的技術上更具優勢。歐美國家的再制造大多在原型產品制造工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采取尺寸和換件修理法,也就是所謂“減法”,如卡特彼勒。以“減法”為主的再制造企業中,類似在原有軸頸基礎上磨小到下一級尺寸再配以相應厚一級軸瓦的做法是最為常見的,這種減尺寸法包括氣缸體與氣缸蓋等箱體類零件的修復,但尤以軸類零件為多。我國的徐濱士從1980年開始研發的表面工程技術,也就是用納米電刷鍍技術、熱噴涂技術等先進表面技術,通過性能提升和尺寸恢復法來保證再制造產品的質量,是與歐美有所不同的“加法”,技術含量更高。“卡特彼勒已經向中國企業學習采用‘加法’對產品進行再制造。”蔡志海說。
有關要求開展相關工作。地方循環經濟發展綜合管理部門、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要做好“以舊換再”舊件回收和再制造產品推廣情況的核實工作。地方財政部門要確保將補貼資金按時足額發放到推廣企業。各級商務部門要支持推廣企業利用現有商業網絡(定點銷售網點、維修網點等)設立再制造產品專柜,利用逆向物流開展“以舊換再”工作;除有關法規禁止交易的產品以外,允許列入公告范圍的再制造產品特約經銷商開展涉及“以舊換再”相關的舊件收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