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中國企業在自動化這臺大戲中依然處于“配角”的位置

時間:2013-09-02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目前中國國內市場上已有5萬臺左右工業機器人在服役,從工業機器人密度(制造業中每萬名生產工人占有的機器人數量)來看,我國的機器人市場遠未達到發達水平。

從資本市場反觀實體經濟常常是一個不錯的視角。以國內上市公司———秦川發展為例,該公司規劃生產機器人關節減速器的消息一經傳出,就引發了連續三個一字漲停,有趣的是,該公司幾乎是同時傳出的整體上市的消息反而沒有受到如此追捧。

工業自動化的市場之熱由此可見一斑。

機器人與3D打印

自動化又稱電控或工控,幾乎有電的地方都會用到,在專業人員眼中這幾乎可以算是一個古老的行業。事實上,從農業、工業到服務業,自動化在現代工作生活中幾乎無處不在。

然而,近兩年來,自動行業兩個財富故事再次攪亂了巨大的資本市場。

首先,“機器人總動員”成為制造業發展的趨勢。中聯重科開始采購焊接機器人以替代價格不菲的焊接工人,華西能源新建的生產線開始大量采用工業自動化設備,按照富士康的規劃,2014年生產線上的機器人數量將達到100萬臺。國內制造業和工業自動化是否已經結上了“不解之緣”。

另一個故事3D打印則來源于去年風靡一時的兩段論述。“3D打印有可能變革我們生產一切產品的方式奧巴馬在2月12日的國情咨文演講這樣闡述。隨后,《經濟學人》則用專題論述”3D打印機帶來第三次工業革命。

目前中國國內市場上已有5萬臺左右工業機器人在服役,從工業機器人密度(制造業中每萬名生產工人占有的機器人數量)來看,我國的機器人市場遠未達到發達水平。

業內人士認為,機器人產業將是繼汽車、計算機之后出現的新興的大型高技術產業。“十二五”是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關鍵轉折點,市場需求也將呈現井噴式發展,工業機器人的需求量將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長。

市場的熱捧映襯的卻是國內企業的尷尬。中國本體制造企業35家,其中內資26家。2012年國內工業機器人企業年產量均小于500臺。2012年本土品牌機器人銷量僅1112臺,獨資及合資品牌銷量高達25790臺,市占率分別為4%和96%。

因此,不同廠商對自己的定位不同,因此也會采取不同的市場策略,抓住細分市場更加重要。

機械行業群雄并立,然而創業板上市公司機器人卻在去年脫穎而出,全年股價上漲52.15%,其間實現凈利潤2.08億元,同比增長30.3%,成為機器人行業的龍頭企業。

以秦川發展為例,規劃生產機器人關節減速器18萬套,其中一期生產9萬套,投資1.94億元,預計2015年達產新增銷售收入6.5億元,利潤總額將達到1.82億元。這意味著,公司兩年就能收回投資,而利潤率達到28%,顯示出行業極強的盈利能力。

而上海機電的控股股東電氣集團早就涉足機器人行業,電氣集團與國際機器人巨頭發那科共同設立的上海發那科機器人,2012年在國內銷售額達到20億元,約4000臺,是國內工業機器人銷售龍頭。

事實上,從事機器人研究的人分為兩個陣營,一個陣營嘗試創造出昂貴的類似于人類的機器人,一個陣營努力制作便宜的實用性自動化機器人。去年以來,在全球大熱的3D打印技術明顯屬于后者。

2012年全球3D打印的市場規模為22.04億美元,但中國3D打印市場規模只有10億元人民幣。不過,中國有望在近年躍升為全球最大的3D打印市場。“未來3~5年有望以每年至少一倍的速度增長,2015年中國3D打印產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00億元左右。”中國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秘書長羅軍表示,中國有潛力成為全球最大的3D打印市場。

核心部件待國產

工業機器人的核心部件包括機器人本體、減速器、伺服系統、控制系統四部分,從成本構成來看,四部分分別占22%、24%、36%和12%左右。

秦川發展的相關人士介紹,在減速器和伺服電機等硬件方面,我國企業與國際巨頭的差距較大,國內雖有伺服電機的技術,但產業化能力不行,而減速機幾乎就沒有產業化。

目前,75%精密減速機市場由兩家日本廠商壟斷,國際上主流廠家和國內廠家均選用這兩家產品。RV減速機國內尚未有成熟產品,諧波減速機國內雖有蘇州綠的、中技克美等生產,但輸入轉速、傳動精度等仍與進口產品差距較大,距大規模市場化仍較遠。

行業人士介紹,一臺精密減速器四大國際巨頭采購價為3萬~5萬元,賣給國內關系好的客戶約7萬元,關系一般的普通客戶約12萬元,內資企業采購精密減速機的成本比國際巨頭貴一倍還多,可見其間的利潤差別有多大。

業內人士認為,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國產化迫在眉睫。一旦核心零部件全部實現國產化,內資品牌即可在定價上拉開差距。若減速器、伺服電機和控制器等關鍵零部件國產化,假設平均降低30%的成本,則機器人單機制造成本可至少降低20%。

國內發展仍顯緩慢

從目前的行業現狀來看,中國企業在自動化這臺大戲中依然處于“配角”的位置。創新能力不足、人才不夠、知識產權保護薄弱等對中國自動化發展形成了阻礙。雖然中國正在極力推進工業轉型升級,但在國內工業自動化市場上扛著大旗占領陣地的依然是國外品牌。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