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D打印技術風靡全球的背景下,國內一些企業開始耐不住寂寞,紛紛“嘗鮮”。隨著國產3D打印機的不斷涌現,國內市場出現了3D打印概念熱,對此,中國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秘書長羅軍大膽預測,未來三年我國3D打印機的市場規模將擴大到100億元,屆時,中國或將成為全球最大的3D打印機市場。
國內3D打印行業“未熟先亂”
北京威控睿博科技有限公司日前在北京宣布,由其總代理的MakerBot3D打印機正式在京東商城上架。據悉,該公司在京東商城銷售的是一款面向個人、設計單位及大專院校的3D打印工具,通過打印會幫助設計者開辟具有個性化和創造力的3D產品。
而這并不是電商平臺銷售3D打印機的首例。今年5月,京東商城就曾推出Cube3D打印機,而在淘寶網上也出現售賣3D打印機的網店。不僅是國內電商銷售3D打印機,國外電商亦是如此。電商巨頭亞馬遜就曾專門開辟“3D打印機”商店,像銷售其他產品一樣銷售3D打印機和相關配件。隨著電商在我國快速發展,借電商平臺這一“載體”勢必會加快3D打印技術在國內普及的速度。
3D打印機亮相電商平臺只是國內“3D打印概念熱”的一個縮影。在日前開幕的國內最具影響力的集電子消費和專業電子展――2013屆廣州(國際)信息產業周的綜合性展覽會上,由廣州網能產品設計有限公司推出的立體易照相館和3D打印機以及深圳維示泰克技術有限公司演示的3D打印機受到人們廣泛的關注。政府對此也頗為支持。今年5月,青島市市長張新起公開表示,青島把3D打印作為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研究編制了3D打印產業行動計劃。
與3D打印在國內火爆現象相反的是,今年3月底舉行的深圳IT領袖峰會上,百余人的3D打印論壇分會場,只有少數幾位投資界的老總能對3D打印產業略談一二。業內人士表示,這是山寨產品充斥國內3D行業,山寨企業不敢露面公眾場合的緣故。前景廣闊的3D打印市場吸引眾多企業涉足,這本是國內3D打印行業快速發展的一個契機,卻不料“未熟先亂”,究竟是為何?
創新不足致使“山寨”成風
“很多從業者就是趁行業熱門的機會賺點快錢”,對于國內3D打印市場山寨產品泛濫,廣州網能公司總經理鄧以翔表示,“做機器的都在做機器,做市場的做市場,結果把機器做出來了,發現沒市場,或者市場做出來了,沒機器。這種情況普遍存在。”據了解,目前國內企業對3D打印技術的應用,大多數都停留在復制階段,如用塑料復制紫砂茶壺造型,該類產品大都是別人設計好的,這樣發揮不出3D打印的技術特點。而3D打印技術的特點恰恰就在于創新。
3D打印是利用計算機設計數據,并采用材料逐層堆積的方法制造物體。換句話說,欲將創意轉變成現實產品,就必須先將其化為數據模型,然后通過計算機表達來實現生產。3D打印技術又關系到產品整個的設計、制造、銷售過程,并對產品設計師、制造業、消費者產生顛覆性的影響。如今,國外3D打印技術已經發展到人體器官層面,國內3D打印技術還處于打印玩偶階段。國內如果只是把3D打印作為復制技術,將會助長各種濫用和“山寨”現象。
此外,軟件創新乏力也是山寨產品充斥3D打印行業的另一因素。“目前我國在發展3D打印產業中,更多地關注打印材料、設備等硬件問題,數據建模、創意造型等軟件環節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對此,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林峰認為。這與中國傳統制造業競爭優勢水平低下息息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的傳統制造業技術對外依賴度高達50%,60%以上的裝備需進口。創新能力不強,外資所占比例偏高,助長了我國3D打印行業山寨成風。
3D打印規模普及尚待時日
此前,美國《時代》周刊將3D打印列為“美國十大增長最快的工業”,而英國《經濟學人》雜志更是認為其將“與其他數字化生產模式一起推動實現第三次工業革命”。為了占取戰略高地,科技部今年首次將3D打印編入《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制造領域2014年度備選項目征集指南》。工信部有關司局也正醞釀3D打印行業發展規劃,對該產業發展進行頂層設計,并結合國家重大工程項目,推動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
不過就目前情況來看,除了缺乏創新、山寨成風的問題外,我國3D打印行業還存在許多問題,比如材料瓶頸。數據顯示,目前國外3D打印的材料已有100多種,而我國國產材料僅有幾十種,許多材料還依賴進口,價格相對高昂。此外,國內目前從事3D打印技術的科研單位和企業總數不過二三十家,最大的3D打印企業產值也不足1億,大部分常年集中在1000萬到2000萬的水平,這也導致3D打印在國內的產業化和市場接受度仍然較低。
總之,國內3D打印還有一段長路要走,規模普及尚待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