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于日前中歐光伏貿易沖突達成和解的反應各有分歧,其中一方對此頗為不滿,他們認為這限制了對中國出口商的制裁力度,而另一方則是對中歐雙方愿意協商并達成共識表示滿意。
如今,中美光伏貿易沖突的關注焦點已經從中國電池片轉移至美國的多晶硅原料,業內希望在歐盟達成和解之后,中美雙方最終能就貿易糾紛問題達成一致。
與此同時,持續發酵的中美貿易糾紛已經對上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此外,也有業內人士擔憂,如今被限制在歐洲銷售廉價光伏產品的中國組件出口商們將會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美國市場上。
SolarWorld公司美國發言人BenSantarris表示,我們認為,美國的解決方案(美國商務部征收反傾銷與反補貼稅率)并沒有解決目前的問題;這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這個解決方案還不夠完善。雖然進口關稅可能緩解了SolarWorld的部分資金壓力,但是過去18個月以來,公司已經裁員350人。
而對中歐光伏貿易達成一致更為積極的反饋是來自于美國光伏產業協會(SEIA)貿易與競爭力副總裁JohnSmirnow。他聲稱:“中歐光伏貿易達成一致積極的一面是這是經過雙方協商達成的協議,這對于正在進行的中美對話來說是一個重要的信號。自從貿易沖突產生以來,這是我們發現調解方案的最佳機遇,因此,目前我們正在致力于解決這一貿易沖突。”盡管如此,“商務部的法令并不能真正令美國光伏消費者或者是美國電池片制造商受益,但是這幫助了第三國的電池片制造商們,”Smirnow說道。
2012年10月,美國商務部公布了對中國晶體硅光伏電池片的最終反傾銷及反補貼稅率。對于參與調查的中國企業應訴方征收7.78%至21.19%的反傾銷稅率,而未參與調查的中國光伏企業被征收239.42%的稅率。此外,上述中國企業還將被征收14.78%至15.97%不等的反補貼稅率。
Smirnow表示,由于征收雙反稅率,美國人沒有因此失業。但是更為激烈的國際競爭已經使得更多的美國光伏電池片及組件制造商破產;2012年,大約8200個制造業崗位失業。自從征收電池片進口關稅以來,中國政府對美國制造的多晶硅采取的反制措施直襲Hemlock半導體集團,就在5月份,該公司解雇了更多的員工;統計顯示,密歇根州150名員工,田納西州300人,停止新建工廠;規劃產能升級總計達到32億美元左右。中國政府對來自美國Hemlock的進口多晶硅征收53%以上的稅率;而其他多晶硅制造商的稅率高達57%。
迄今為止,中歐光伏貿易達成一致對下游產業的影響較小,美國新增光伏系統裝機量已經出現上漲。紐約MaximGroup的一名分析師DanRies透露稱,這是因為相比美國商務部征收關稅之前,目前美國光伏組件的市場價格僅僅上漲了10%左右——其中大部分來自于中國臺灣地區。因此,如果在征收進口關稅之前,中國進口光伏產品帶動美國市場上的組件成本下降60%的話,那么凈價跌幅仍然達到50%。
普華永道會計事務所(PricewaterhouseCoopers)也指出,盡管商務部征收關稅可能導致美國下游光伏產業面臨失業(高達60,000人),但是失業情況并未真正發生;相反的是,光伏需求量持續增長并且帶動就業率上漲。據美國光伏基金會(SolarFoundation)發布的2012年11月太陽能就業人口普查顯示,美國擁有119,000多名太陽能從業人員,較2011年就業總人數增長13.2%。該基金會還指出,根據我們的就業人口普查顯示,31%的雇主稱光伏元件價格下滑使公司業績增長的最大驅動力。另據美國光伏產業協會公布,2013年第一季度光伏系統裝機量達到723MW,較2012年第一季度上漲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