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工業屬于原材料工業,許多產品都不是直接面對最終用戶的終端產品,與其他加工工業相比,其產品大部分屬于初級產品,與礦產品存在著類似情況。這也就造成了一些鋼鐵產品被過度加工的幾率比較高。
一般來講,在低端產業特別是原材料性產品領域,發生功能過剩的幾率較高。以鐵精礦生產過程為例,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由于鐵精礦含鐵品位越高,售價也相應越高,提高鐵精礦品位就成了當時選礦廠生產的主攻方向,不少選礦廠將鐵精礦含鐵品位提升到了67%以上,甚至到了68%~69%,這確實為改善高爐生產創造了條件。
但理論上講,就選礦廠而言,生產鐵精礦有著最佳合理的含鐵品位,并不是越高越好。按我國鐵礦石的化學成分,從中選出的鐵精礦理論含鐵品位(最高品位)為72%,而且越是提高品位,分選難度越大,付出成本越多。有的礦山曾做過試驗,含鐵品位從60%提高到65%,每提高一個含鐵品位要增加成本3元/噸~4元/噸;含鐵品位從65%提高到67%,每提高一個含鐵品位要增加付出8元/噸~10元/噸;而從67%提高到69%,每提高一個含鐵品位要增加付出12元/噸~14元/噸。市場售價每提高一個品位的價差在8元/噸左右,這就是說,鐵精礦含鐵品位從60%向65%提高,收入大于付出,能從中獲利;從65%向67%提升,收入在盈虧平衡點浮動;從67%向69%提升,則會出現入不敷出,得不償失。超過最佳品位后,三項費用也會呈加速度提高:一是分選難度大,所耗電費增加;二是在分選過程中尾礦流失增加,降低了資源回收利用率,減少了鐵精礦產量;三是材料和人工費用增加,這些支出將大于從鐵精礦品位提高加價中增加的收入與給下游煉鐵廠帶來的降低焦比、提高利用系數等間接收入之和。
事實也的確如此。某一選礦廠,過去片面追求鐵精礦品位,含鐵品位一直控制在68%以上,但經濟效益卻比不過同類型礦山。在對標挖潛過程中發現,該廠效益差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在追求高品位的過程中,實施多段選礦,細篩再磨,造成原礦消耗流失量大。該礦區分選中金屬流失過多,加工費用、人工費用過高,累積起來一噸鐵精礦比最佳品位65%高出3個百分點,每提高1個百分點約增加支出30元/噸,而加價收入只有15元/噸,增支與增收互相抵消后凈賠15元/噸。后來他們轉變經營方式,按合理的最佳品位組織生產,降低生產成本30多元/噸,扣除加價收入15元/噸,凈降成本15元/噸。按一年生產鐵精礦100萬噸計算,僅此一項,企業就可從中獲利1500多萬元。
這說明,過分追求高品位無助于企業效益的提高,還是要按最佳品位來進行生產。當然,由于原礦性質、有害雜質、含鐵品位和可選性等方面的差異,各個礦山鐵精礦的最佳品位也不相同。所以,各礦山一定要從實際出發,根據礦石性質和可選性,通過反復試驗確定其最佳品位,有效化解鐵精礦生產中的過剩功能和減效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鐵精礦產品的經濟效益。
金模鋼鐵網首席分析師羅百輝指出,當前,產能過剩是拖累鋼鐵行業經濟效益的沉重包袱和痼疾。事實上,除了產能過剩外,行業還存在著一些在產品質量上、性能上的過剩,這種過剩被稱為功能過剩。在市場條件下,功能過剩經常體現在沒有實際意義、沒有用戶認可的過度加工上,突出表現為對一些低端產品、階段性產品、半成品等外觀裝飾性的過度加工。此外,還有超出實際需要的所謂“高標準”、得不償失的過分求精等。在治理產能過剩的同時,也要警惕功能過剩可能帶來的浪費。
羅百輝表示,功能過剩不像產能過剩那樣容易量化界定,所以在化解過剩功能時一定要處理好以下關系:一是不能把對產品質量的精益求精視為過剩功能,因為保證產品質量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基礎;二是不能把市場和客戶實際需要的產品延伸和深加工視為過剩功能,因為這是用戶所需要的必要功能,它會給企業帶來相應的社會效益和增值,而且增值部分大大高于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