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3D打印技術雖然總體上不算落后,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在制造設備的穩定性、精密度、新材料開發利用,以及產業化、商業化方面還有一定差距。
李毅中強調,要著力突破和掌握3D打印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一是智能終端、掃描儀器等打印設備的精度、速度、能力大幅提升,提高制成品的質量和性能,擴大制造的范圍;二是開發更為多樣的新材料,如智能材料、功能材料、復合材料,特別是多種金屬材料直接成型;三是包括3D打印設計軟件、工程軟件、制造軟件和控制系統的開發應用;四是基于互聯網向各式用戶提供多種需求的信息技術服務;五是制訂3D打印的設計、制造技術標準。
李毅中強調,做好以上工作,不能靠單個企業各自為戰。而要發揮行業優勢,按上下游一體化、研發設計、制造、用戶相結合的方式,形成產業聯盟,打造并完善產業鏈。同時,希望政府部門將其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制定相關專項規劃和扶持政策,積極推動3D打印技術與傳統制造業企業的結合,以促進其在工業、建筑業、醫療衛生、文化創意等產業的應用。
事實上,除了核心技術外,制約我國3D打印技術產業發展的瓶頸還有很多,包括耗材、成本、效率、補貼、市場、標準、應用等諸多層面。
在我國,3D打印尚未列入國家政策的扶持范圍中。由于材料成本高,市場尚未真正打開,用戶企業邊走邊看,持觀望心態的較多,大部分3D打印制造企業,特別是金屬類3D打印企業還處于“跑市場”階段。
在眾多瓶頸中,耗材問題是行業關注最多的,也是3D打印面臨的最重要的發展瓶頸。深圳光華偉業實業公司董事長楊義滸表示,現在業界主要是做設備、硬件、軟件的研究,而對材料這塊的研究還缺少重視。另外,標準缺失問題也是用戶比較關心的重要方面。中航工業貴州華陽電工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隋鳳凱告訴本報記者,由于沒有統一的標準,鑒于安全要求,目前該企業的產品全部應用于地面“靜態”領域,不能實現“上天”的動態運行。對此,華中科技大學材料學院副院長史玉升教授表示,美國等國家目前正在研究相關的標準。我國的標準也要隨之跟進,而且要實現與國際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