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號有兩只機械手,相當于人的肩、肘、腕等關節,伸縮自如,動作幅度可以精確到厘米。”第一個從深海抓取蜘蛛蟹的潛航員付文韜介紹說,“以前我們抓過一些相對‘靜’的海底生物,例如海參。這次抓住了‘好動’的蜘蛛蟹,這是今年的一個突破。”
相對于大多數海底生物來說,蜘蛛蟹算是一種大型的深海底棲生物。深海海底相對惡劣的生存環境使蜘蛛蟹在深海幾乎沒有什么天敵,當“蛟龍”號出現在蜘蛛蟹面前時,它沒有像淺海生物那樣慌張地逃走。
其實,“蛟龍”號6月17日在南海冷泉區的第一次工程性下潛時,潛航員就已經發現了蜘蛛蟹的蹤跡,并拍下了照片。“當時也想抓,但作業條件不允許,蜘蛛蟹很快就消失在視線之外。”潛航員葉聰說。
當葉聰、付文韜帶著香港浸會大學副教授邱建文進行第55次下潛、再次拜訪冷泉區時,這種深海“海底霸主”似乎等候著來訪。此時,付文韜多年練習操作機械手的經驗充分展現出來。他控制機械手,做了預判動作,準確地抓住了蜘蛛蟹。之后,付文韜憑著眼和手的熟練配合,操作機械手多次松開合攏,最終在確保對蜘蛛蟹沒有傷害的前提下把它放進了生物籃。“我算是‘蛟龍’號第一個抓到蜘蛛蟹的人吧!”付文韜興奮了。
實際上,“蛟龍”號的主要設計目的就是作為一個科學研究的工具和平臺,搭載作為“乘客”的科學家和不同的深海作業工具抵達幾千米深的海底開展科學研究。試驗性應用階段是海試與常態化業務運行的過渡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