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穿戴式智能設備機與危

時間:2013-06-27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以谷歌眼鏡為代表,穿戴式智能設備如雨后春筍般現身,蘋果、三星等科技廠商均提前布局可穿戴電子設備領域,醫療器械領域也掀起了一場“可穿戴革命”。“可穿戴技術將成為下一個十年的大機會。”

又一朝陽產業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谷歌眼鏡并不是一款真正的眼鏡,它甚至連完整的鏡片都沒有,從外觀來看,只有一條橫置于鼻梁上方的平行框架、位于右側的微型顯示器和寬條狀的電腦——科幻電影中的標配。當然最重要的并不在這里,而是它用上去真的很“酷”,只要說聲“OK,Glass”,這看起來輕薄的小家伙可以通過一系列預置命令幫你拍照、找餐廳、語音搜索、GPS定位、發短信,還可以同聲傳譯。

然而,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以谷歌眼鏡為代表,穿戴式智能設備如雨后春筍般現身,蘋果、三星等科技廠商均提前布局可穿戴電子設備領域,醫療器械領域也掀起了一場“可穿戴革命”。“可穿戴技術將成為下一個十年的大機會。”被稱作“互聯網女皇”的美國KPCB風投公司分析師瑪麗·米克爾(MaryMeeker)預計。

市場調查機構高德納咨詢公司(Gartner)也給出了最樂觀的預計,到2016年,可穿戴式智能電子產品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00億美元,而整個互聯網市場將會向移動終端傾斜。不過,可穿戴設備會是一個好生意嗎?讓我們來看看國際市場的反應。

絕大多數的風險投資再加上相當一群科技“信徒”,已經把可穿戴技術看成了最朝陽的事物。而在深圳華強北市場上,已經開始出現“類谷歌眼鏡”式和“類蘋果手表”式產品,雖然它們似乎還只是概念產品,不過,洞悉一切商機的華強北商人可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機會。要知道,這里是全球電子產品熱潮的一個風向標。

瑪麗·米克爾表示非常看好可穿戴設備,在互聯網“第三周期”時代,可穿戴式計算設備是明星產品。瑞士信貸(CreditSuisse)聲稱,可穿戴科技會是市場上的下一個“大頭”,未來三五年市場價值將從今天的30億到50億美元發展到約500億美元(超3000億元人民幣)。但外媒認為,隨著臨床醫療(不僅僅是健身與保健)的不斷發展,瑞信可能對可穿戴科技預測仍然過于保守。

不過,風投公司MatrixPartners合伙人杰瑞德·福里斯勒(JaredFliesler)引用《回到未來》三部曲里的情節說:“穿戴式計算設備就好像飛行滑板。單一用途的設備設計起來非常簡單,市場上比比皆是。但現在的科技世界還未找到多用途設備的有效解決方案。”

2018年可穿戴設備將達4.84億臺

很多分析機構都非常看好可穿戴計算設備的發展。根據ABIResearch最新預計,2018年全球穿戴式智能設備的出貨量可達到4.84億臺,七年復合增速達到56%。

ABIResearch最看好用于運動健身和動作追蹤的穿戴式設備的市場前景,因為此類設備可以將數據自動上傳,同時能分享、分析與執行分析結果。ABIResearch認為2013年會有60%以上的穿戴設備市場來源于此。

此外,谷歌眼鏡的市場前景也被看好。平安證券近日發布研報指出,谷歌眼鏡現在的售價為1500美元,由于谷歌眼鏡是全新的電子產品,熱度雖高,但價格較貴,因此,按第一代谷歌眼鏡上市第一年銷售100萬臺,前兩年銷售500萬臺(全球明星手機機型的門檻),同時售價降至800美元來估算,市場規模大致為40億美元,約250億元人民幣。

集成多用途的智能便攜設備是否會淘汰智能手機

“未來智能手機會不會像BB機一樣被淘汰?”在GoogleGlass和iWatch的帶動下,關于智能設備的未來,網上出現了各種靠譜和不靠譜的假設,“淘汰說”是其中比較激進的一種。

細數目前已經問世和即將問世的可穿戴設備,基本包括四大類:

1、運動和健康輔助的JawboneUp、Nike+Fuelband、FitbitFlex以及國內的咕咚手環、大麥計步器等,

2、可以不依附于智能手機的獨立智能設備iWatch,以及即將面世的果殼智能手表,

3、作為互聯網輔助產品的GoogleGlass、百度Eye類產品,

4、與物聯網密切相關的體感設備MYO等。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蘋果、谷歌和微軟各自創造了不同的智能生態系統,有上千萬的開發者挖空心思去實現智能設備的各種奇思妙想,有成熟的云服務和大數據技術做支撐,相對健全的網絡環境,以及突飛猛進的生物檢測技術做保障,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進步拓寬了網民的想象空間,可穿戴設備的夢想似乎已經呼之欲出了。

大數據爭奪戰

在談及GoogleGlass時,神念科技中國區總裁張彤笑稱,此前有一家媒體要做一個關于GoogleGlass的PK,然而在邀請嘉賓時卻找不到愿意站出來力挺GoogleGlass的人。

目前網上已經有了大量關于GoogleGlass的評測,用戶體驗和用戶習慣成為了最為人詬病的兩個軟肋。

張彤稱,可穿戴設備未來會有很多種可能,除了手表、眼鏡、腕帶,還可能是腰帶、衣服等等,不過對使用習慣的挑戰將會是可穿戴設備面臨的一個用戶門檻,眼鏡一方面無法代替手機,僅僅是一個附屬品,另一方面對用戶來說要培養長期使用的習慣也是一個難題。

周航認為最合理的位置是手腕。這也是目前可穿戴設備爭奪最激烈的地方,最熱門的產品也都是手腕配飾,JawboneUp、Nike+Fuelband、FitbitFlex、咕咚手環、MYO、Bambook智能手表、W/ME等各式手環也是GoogleGlass以外被討論最多的產品。

手腕設備是飾品和手表的自然過渡,對用戶來說并不用太刻意地去培養用戶習慣,同時隨著蘋果iWatch的臨近,以及各種手腕設備的推陳出新,一場手腕爭奪戰正在悄悄醞釀,而這場爭奪戰背后事實上是大數據的爭奪。

李宏輝用“人體的物聯網”比喻可穿戴設備,通過傳感技術可以檢測出用戶的體溫、血壓、心率等等數據,可穿戴設備通過傳感器讀取,如果用戶佩戴好幾年,數據被記錄并上傳到云端,就可以形成個人的身體數據庫,如果幾萬人佩戴,形成大數據,然后反饋回來,就會很有價值。

技術要求:應自行與用戶互動

對于日益流行的可穿戴計算設備,西雅圖設計廠商Artefact設計師珍妮芙·達摩爾(JenniferDarmour)認為新技術需要滿足多個條件。

目前,盡管一些公司已經嘗試涉足可穿戴計算領域,但很多技術障礙仍然阻礙新設備為大眾所接受。例如,可穿戴設備仍顯得笨重,而且不足以無縫連接。

作為一名可穿戴技術專家,達摩爾指出新技術現面臨三大挑戰:

1.設備以硬件為主,如Nike+FuelBand、FitBit等,而且不夠時尚。

2.數據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復雜——如何處理和訪問數據?

3.與可穿戴計算技術互動仍顯混亂,而且會妨礙用戶。

達摩爾認為,可穿戴計算技術應當幫助我們的日常生活,不應該妨礙我們的日常事務。

她表示:“可穿戴計算技術應當完美地整合到我們的生活,提升人的體驗,不應該妨礙或打擾我們。”

達摩爾認為,如果要讓普通人接受可穿戴計算技術,那么它需要滿足以下4個必要條件:

1.美觀——當我們向客戶推廣可穿戴計算設備時,美學價值會變得極為重要。

2.響應——可穿戴計算技術具備更高的響應速度,而且要便于用戶使用。

3.外設——這一點關系到可見和不可見領域,以及我們如何利用外設“幾乎無形地”訪問數據。例如,鞋子可嵌入GPS系統,它可以發出光線為用戶導航。

4.意義——數據必須對我們具有意義,有些設備還需要告訴我們如何處理信息。

為了處理上述問題,達摩爾目前正在設計一款稱作Move的普拉提襯衫。這是一款可穿戴計算技術服裝,內置4顆拉伸和彎曲運動傳感器,分別置于正面、背面及兩側。當用戶運動時,襯衫可讀取身體的姿勢,提供實時反饋信息。數據被發送到一款移動應用,便于用戶獲取數據。

但是,達摩爾尚未計劃向市場全面推出這款襯衫,但她認為這款產品證明每個人都能從可穿戴計算技術中獲益。

達摩爾說:“我們無需與技術互動,技術應當與我們互動。”

產品定位決定成敗

從目前國內已經發布的產品看,大多數仍然是通過物理傳感器實現簡單的計步、計算運動量,甚至推送信息等初級階段,包括GoogleGlass也僅僅是重復著智能手機和PC互聯網上可以做的事情,所有的數據最終依附于智能手機和PC,穿戴設備僅僅是一個附屬品,或者說影子。

對此易到用車CEO周航表示看衰:“我們需要的是可穿戴智能設備,而不是‘可穿戴手機’,發郵件、推送信息、拍照都不應該是可穿戴設備應該解決的核心問題。”

事實上對一款可穿戴智能設備來說,如果僅僅是照搬手機上的服務,那么它替代不了智能手機,但是卻可以被智能手機替代,就會形成了一個尷尬——沒有痛點,一個可有可無的產品,市場空間是難以預料的。

果殼電子CEO顧曉斌認為可穿戴智能設備不應該僅僅是附屬品,即將推出的Bambook智能手表將內置Android4.1操作系統,可獨立于智能手機而存在,顧曉斌稱,未來智能手機屏幕仍將擴大,同時手表等小屏幕將承載原先的智能手機的功能,到時候大屏手機加手表的組合將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而咕咚網CEO申波則認為可穿戴智能設備作為手機配件是一個很好的定位,沒有必要獨立于手機。申波透露,目前咕咚網推出的智能手環已經賣出了數萬件。

不過不管是獨立設備還是配件,各方達成共識的一點是,可穿戴設備應該與生物傳感技術結合,將人體作為一種輸入甚至輸出的方式,最后通過其自身或通過手機APP的方式連接互聯網,從而避免傳統電子產品信息孤島的宿命,實現獨立于智能手機之外的核心價值。

瓶頸:技術太快電池太慢

電池問題已經讓智能手機廠商們傷透腦筋,現在這個噩夢要來困擾可穿戴智能設備制造商了。

相比起智能設備各項硬件的突飛猛進,電池技術始終停滯不前,GoogleGlass也因為僅能支撐五六個小時的電量頻遭質疑,同時電池的體積和容量對體積更小的可穿戴設備來說更加顯得捉襟見肘。

相比起電池技術,傳感技術的進步要顯著的多。加拿大創業公司ThalmicLabs推出的MYO腕帶可以通過人體肌肉運動時產生的生物電變化來判斷佩戴者意圖,在將模擬信號轉化成數字新來通過藍牙發送到受控設備,從而實現用手勢來控制電腦、電視、甚至汽車等終端。

W/Me智能腕帶則可以通過醫用傳感器解析心率,反映自主神經系統健康程度以及情緒,同時具備手機尋找、信息提醒、遠程控制等功能。硅谷生物傳感技術公司神念科技已經可以識別腦電波信號并用于控制硬件,目前已經可以控制軌道玩具車、LED燈等設備。

李宏輝介紹,通過云端技術與大數據運算,未來智能設備還可以對檢測到的信號進行反饋,比如當人疲勞時,通過一定頻率的電磁波來使人達到興奮效果。

而曾被寄予厚望的無線充電技術也不再熱門,在實際使用上,它并不像聽上去那么酷,用戶需要使用架設專門的設備,其普及程度也無法滿足可穿戴設備大范圍使用的需求。

實用性不足成推廣短板

在一定程度上,可穿戴式設備解放了用戶的雙手,一些功能的設置也確實能讓用戶的生活更為方便了。但是目前的可穿戴設備不管在國內還是國外仍處于噱頭有余,實用性不足的尷尬境地。

盡管很多公司都在盡力研發可穿戴設備產品,但其要想成為市場的主流還有很長一段距離。像日前盛大發布的智能手表,其主要功能就在于實現一些跑步計算、導航、遙控拍照等服務,事實上這些應用服務在智能手機上都能夠實現。在業內專家看來,盛大的智能手表更像是一個縮小版的iPodtouch,毫無創新可言,而其高達1999元的定價也恐怕難被消費者所接受。

業內專家紛紛表示,要想得到消費者的認可,首先需要實現產品技術的創新完善,同時還需要產品成本的壓縮。不能只依靠一些“小聰明”式外觀改變來實現產品的市場化。

劉思泰認為,對于可穿戴式設備,宏碁目前面臨的難題并非是技術上的,而是如何才能贏得消費者的好感。他說:“你需要將一系列功能塞進產品中,而這些功能恰恰就是人們所期望的。”

機會:屌絲創業者玩不起

可穿戴設備產業鏈包括傳感器技術提供商、硬件供應商、制造商、云服務提供商、互聯網公司等等環節,而可穿戴智能設備最終是一款集成了云技術和大數據的互聯網產品,由互聯網公司整合上下游產業鏈或許更符合行業規律。

李宏輝認為,互聯網公司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很廣,更容易快速聚攏用戶,能夠引導一波新的消費浪潮,而硬件廠商的行業影響力非常有限,而且在云計算、大數據分析和互聯網產品上沒有經驗,做不出太多的應用,所以硬件廠商要做這塊并沒有優勢。

互聯網創業者們則早已嗅到了機會,天使投資人、航班管家投資人王江投資了一家可穿戴設備創業公司“大麥健康網”,其主要產品是一款智能計步器,王江表示,在這個領域創業,團隊需要有懂硬件的人、有能發動各方面資源、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的人以及跟互聯網相關的產品運營和設計人員。

周航則直言,可穿戴設備的創業對團隊綜合能力和資金要求比較高,目前還不是屌絲創業者玩得起的。同時周航不看好運動領域的可穿戴智能設備,因為在中國真正堅持熱愛運動的人不多,以運動為核心賣點的可穿戴設備在用戶過了新鮮勁后就會被拋棄。

回想2011年開始的互聯網公司扎堆做手機,把手機市場愣是做成了紅海,可以預見可穿戴智能設備的競爭將更激烈,會有大量創業者、互聯網公司和軟硬件廠商加入到這場戰爭,另一方面產品定位、用戶習慣、產業鏈整合能力等都在拷問創業者的綜合能力,而電池和充電技術的瓶頸也困擾著可穿戴智能設備的發展,毫無疑問的是,這一類產品未來將融入并改變我們的生活,但是現階段看來,夢想太寬,現實太窄。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