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2月,日本的太陽能發電業務計劃已經超過1000萬千瓦。龐大的計劃有可能導致建設被推遲或出現混亂。
日本開始實行可再生能源發電固定價格收購制度(FIT)以來,已經過去了近1年時間。日本經濟產業省稱,從2012年7月到2013年2月底,作為收購條件已通過“設備認證”的太陽能發電總輸出功率已經達到1226萬千瓦。
設備認證是由國家確認計劃建設的設備是否符合法定條件的制度。按年度確定的電力收購價格,將根據通過設備認證的時間或者向電力公司正式提出并網申請的時間中,較晚的時間決定。關于太陽能發電,如果在2013年3月之前辦齊上述2個手續,無論何時開始建設及發電,都保證以1千瓦時42日元(含稅)的價格收購20年。
發電站建設遲遲不見進展
德國作為太陽能發電大國而聞名,其累計裝機容量為3288萬千瓦(2013年2月)。而日本如果從通過設備認證的發電容量來看,僅用8個月就達到了德國的3分之1。這遠遠超過許多相關人士事前的預測。不過,問題在于,雖然如此大量的設備通過認證,但實際能夠發多少電呢?
不過,在接受了設備認證的125萬千瓦住宅太陽能發電設備中,目前已經有84萬千瓦以上開始發電,而非住宅發電設備僅有42萬千瓦開始發電。不到通過設備認證的總輸出功率的4%。也就是說,大部分設備正在進行建設,或者尚未開工建設。尤其是規模較大的百萬瓦級太陽能發電設施(1000千瓦以上),總共有1755個項目、644萬千瓦通過了設備認證,但在2月之前,僅有69個項目開始發電,輸出功率僅為11萬千瓦。即使是百萬瓦級太陽能設施,如果輸出功率在2000千瓦以下,從開工建設到開始發電,如果進展順利,3到4個月時間即可建成投產。那么,現場究竟發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