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前的文章中,我們曾經為大家解釋過智能交通設備的工作原理,即通過車流量來決定紅綠燈的長短。對于這套設備,武漢交通管理部門的科研人員介紹說:如果一條馬路在7輛車等燈時的綠燈通行時間為21秒的話,那么一旦車輛增長到20輛,這個方向的綠燈通行時間就會由原來的21秒增加到35秒。這樣的工作模式主要是借助距離停車線數十米開外的感應器進行反饋。當感應器感應到較慢的車速或者不太順暢的通行時,這套系統就會將信息傳到控制環節,從而增強這個方向的綠燈通行時間。
然而,就是這么一個合理整合交通資源的智能化系統,卻在不經意間被“中國式過馬路”輕易剿滅。而這又是怎么回事兒呢?
據相關的工作人員介紹,這套智能交通系統,它的工作主要是根據路口附近某個區域的車輛通訊狀況進行判斷,而它的前提是車輛能夠在一個正常的環境下行駛才可生效。然而,在車流或者人流量較大的區域時,中國式過馬路的現象導致車輛每每臨近路口時,都會迫不得已的減速甚至停車。而這樣的直接結果就是導致車流采集器的判斷受到嚴重的干擾,以至于難以維持正確的判斷。
于是,面對這樣的尷尬,據說武漢市不得不停用部分這樣的裝置,改由人工操作的方式,保證交通資源的正常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