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名身著振興光伏和國家電網工作服的工作人員敲開了市區齊云路南苑山莊周光華女士的家門,開始對她家的5千瓦光伏發電系統進行檢查、驗收。約20分鐘后,驗收、調試程序完畢,該系統被正式并入國家電網。這意味著,周光華家的光伏“發電廠”在供自家用電的同時,多余的電也可以賣給國家。
屋頂發電成現實
由于住的是老式小區,周光華家樓頂上有著較大的空間,這也給光伏電站的建立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在她家三樓樓頂記者發現,光伏電站占地約35平方米,“該項目一次性投資在4.5萬-5萬元左右,每天發電量約為15-20度,年發電量在6000度左右。”安徽振興光伏新能源有限公司技術部經理馬召寧說。
當日上午9時20分,六安供電公司的工作人員在經過對光伏并網逆變器、保護開關等設備進行檢查、調試后,將周光華家門口的太陽能智能電表下的一個開關往上一推,幾秒鐘后,電表上的信號燈開始閃爍,并網送電成功。
從這一刻起,周光華就用上自己家發的電了,“如果每天能發20度電的話,我家肯定用不完。”當然用不掉的就會自動并入國家電網,“我們會按照0.436元每度支付給周女士電費。”六安供電公司營銷部經理劉捷說,周女士賣給國家的電價和脫硫煤上網電價一樣,按照接收到的電量半年支付一次電費。
周光華告訴記者,按照目前居民電價標準,她家在13年左右就可以收回成本,而該電站的有效使用年限在25年左右。
18日上午9點40左右,記者離開時,逆變器上顯示的數據為0.55,這意味著20分鐘左右,周女士家的“發電廠”已發0.55度電。
環保效益初顯現
在六安,嘗鮮光伏發電的還不止周光華,5月16日并網成功的安徽金麒麟農業生態園“現代農業溫室”已經向國家電網輸入近萬度電。作為我省首個農業與光伏發電有機結合項目——振興光伏100千瓦農業溫室廠房年發電量在12萬度左右,大棚投資在400萬元左右,其中光伏設施投資在260萬元左右。
金麒麟農業生態園負責人鄧勇告訴記者,前一個月他的這個溫室大棚發電量在15000度左右,其中自己用了近8000度電,另外的賣給了國家。他還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自己每月用電量在8000度左右,按照0.589元/度計算每個月節省電費4500元左右,賣給國家的7000度,就算4毛錢一度的話也能賺近3000元。同時,除了發電外,它還能代替大棚屋頂具有采光、保溫的效果,使用壽命(25年左右)比一般的大棚要長很多。
“除了經濟效益外,我們還要看到它的節能與環保效益。”馬召寧說,據他們測算,例如100千瓦農業溫室廠房年發電量在12萬度,即可節約標煤48噸、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19.64噸、可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3.6噸。
未來或將“光”彩奪目
“我國的光伏發電技術較為成熟,下一步主要是推廣,除了家庭光伏電站,還可以把工業、農業和市政建設等都做起來,相信這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安徽振興光伏新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周照偉說,雖然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反傾銷稅,會對行業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是經歷過“霧霾”侵襲的人們會越來越重視對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6月1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的防治大氣污染十項措施,更是對光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
與此同時,周照偉坦言,由于光伏發電一次性投入成本較高加之度電補貼、光伏產品補貼等補貼細則還未最終出臺,給國內光伏發電規模化啟動來帶一定的困難。但據業內專家預測,相關補貼新政的出臺已經進入倒計時。
為此,振興光伏新能源有限公司在去年5月實現50兆瓦太陽能電池生產線和50兆瓦太陽能電池組件生產線順利投產試車后,準備繼續加大投資、研發力度,特別是推廣光伏發電系統運用。“我市首個居民光伏發電并入國家電網,意義非同凡響。潛在的市場越來越大,我們要做的就是呵護好、開發好和利用好。”周照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