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技術前沿 > 資訊詳情

挑戰微細化納米技術——-今后15年半導體技術發展方向

時間:2008-03-05

來源:中國傳動網

導語:2008年半導體生產設備、材料、零部件行業將出現新一輪產品研發熱。

編者按:為跟上技術進步的發展步伐,2008年半導體生產設備、材料、零部件行業將出現新一輪產品研發熱。該行業大舉引進最新的高效率生產技術,挑起了夯實電子產業發展基礎的重任。 挑戰微細化納米技術 最近發表的ITRS(國際半導體技術藍圖)深入分析了今后15年半導體技術發展方向。 回顧該行業技術發展的軌跡,我們發現,人們除了把目光聚集到High-k門極電介質的前瞻性引入、超越摩爾定律(后摩爾定律技術)上之外,還格外關注存儲器與微機電系統(MEMS)間的對話。2007年11月在夏威夷召開的ITPC(半導體行業國際會議)也把直徑450毫米的晶圓、面向3D功能的45μm薄型化晶圓、挑戰45納米以下微細化作為會議的基本議題。 2008年該行業的課題是,在上述下一代技術的基礎上建立高效率生產線,推出應用產品新方案。 利用芯片薄型化技術挑戰微細化納米技術。在尖端半導體制造領域,從晶圓芯片封裝工序開始需要預先計算封裝形態、生產工序中芯片的受力情況或承載的壓力。隨著晶圓產品向納米級微細化發展,用于排除電路間相互干擾的Low-k層將越來越脆弱。另一方面,各方開始引進集成度更高、耗能更低的薄型化堆棧3D芯片技術。 目前,通過液體滲透技術已經可以實現微細曝光,但是由于掩膜成像時圖形常常走形,需要調整,所以各道工序的工藝設備、材料、膠片、磨具廠家需共享信息,統一步調。 目前,大型代工企業正在整合前道工序至封裝工序的整套設備。 搭載了芯片的印制電路板也有微細化和模塊化發展的需求。要求生產廠商摒棄傳統的單打獨斗的思路,攜起手來,相互協作,在封裝工序與主板工序領域實現融合。 表面拋光工藝不斷發展 下一代45納米微細化節點、下下一代32納米微細化節點技術正在發展。硅晶圓的切割、拋光、光阻涂敷工藝目前還無法克服晶圓表面的極微細異物。在形成電路的時候,為了克服曝光掩膜的日趨復雜和微細化,二次曝光技術被越來越多地采用。為使曝光、顯影更微細、更鮮明,波長選擇方式被越來越多地采用。源于折射原理的聚光“浸滲”技術已經成為研發的主流。 為了消除浸滲給晶圓表面帶來的不良影響,需要在晶圓表面進行編碼和除痕處理。 目前還存在的問題是,芯片上的電路圖形在洗滌時容易被沖掉,層與層之間走線的孔洞形狀大小不一,表面不夠光滑。 用于表面拋光、處理的材料是由數百種材料混合在一起,經過反復試驗才研制出來的最佳材料。 世界半導體制造設備廠商以日、美、歐的研究機構為核心結成了一體,共同開發最佳基礎生產技術。同時還擔負了技術革新、提高生產率、開拓化合物半導體激光光源及超高輝度LED生產等替代傳統光源的革命性半導體產品的使命。2008年該行業將面臨硅循環市場的嚴峻挑戰,同時市場的進一步擴大也是可以預見到的。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