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國際棉花會議在青召開 中小紡企面臨"棉貴傷工"

時間:2013-06-13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棉花政策的調整改變,應該考慮到保護棉農利益。其中,被提及最多的就是對棉農進行直接補貼。這是因為,中國植棉農戶生產規模小、抗風險能力低,需要國家給予扶持。當前收儲價格雖然對棉農起到了基本保護作用,但并不足以調動農民增加生產面積的積極性。2013年,中國棉花種植面積繼續下降,預計減少6%左右,下降到近十年來的最低水平。

如果要用一個字描述國內中小紡織企業的現狀,“熬”這個字可能最貼切。當前,面臨外需不足、成本增加、來自周邊國家的競爭加劇等不利因素,全國中小紡織企業的日子普遍不好過。這當中,國內外棉價差更是讓業界備感壓力。

6日至7日,2013中國國際棉花會議在青島召開,來自17個國家和地區的近千名專家學者、政府官員、棉花紡織業者,就棉花與紡織業發展展開深入研討,大家的關注焦點集中在了中國棉花政策上。高價差重傷棉紡織企業

與往年相比,與會者討論的話題集中在了棉花臨時收儲政策上。

2011年開始,為應對金融危機影響,防止棉花價格大起大落,保護棉農利益,我國開始實施棉花臨時收儲政策,當年以1.98萬元/噸的價格收儲了300多萬噸。之后,這一政策延續下來,我國的棉花價格開始圍繞臨時收儲價上下波動。然而,因為金融危機的持續影響,國際市場需求不足,國際市場棉花價格持續下跌,與國內棉花的價差拉大到了4000元/噸左右。

“差價達到四五千元,要紡織企業獨自消化非常困難。”全國棉花交易市場總經理丁好武說,棉花臨時收儲政策穩定了棉花價格,棉農基本滿意,但整個產業鏈的后續環節,包括流通、加工、紡織等,均承受很大壓力,特別是對棉紡織企業來說,價差遠遠超過承受能力,很多企業迫不得已只能使用化學纖維來替代棉花。

中國棉花協會會長周聲濤坦承,受國內外棉花差價等因素影響,中國紡織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困難,運營壓力增大,效益出現下滑,國際競爭力削弱。

一個新的變化是,在原材料制約下,國內紡織企業之間經營分化明顯,表現為大企業訂單充足開工率較好,小企業訂單不足開工率明顯下滑。

“大企業主要得益于有進口配額,還能夠維持下去;小企業沒有進口配額,相對比較困難。”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會長朱北娜表示。

“我認為臨時收儲政策可以剎車了。”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農村發展研究室主任杜珉表示。“業界都看到,收儲肯定不能再持續下去,這樣下去對整個行業是不利的。前一陣,相關部門開了會,政府也在下力氣改變現在這種情況。”朱北娜透露。應平衡農工商三者利益

作為主管部門官員,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貿易司副司長劉小南的到會成為關注焦點。業內人士都希望從他的演講中,獲知中國棉花政策的走向,從而判斷本棉季和下棉季的市場變化。

“目前的棉花政策體系確實有改進和完善的空間。”劉小南表示,棉花臨時收儲政策的基本出發點是好的,也達到了主要目標。但任何政策都有局限性。大家反映的政策帶來收儲壓力、造成市場調節作用弱化、阻礙國際國內棉花市場價格銜接等問題,也是客觀的。他透露,國家發展改革委和有關部門已經開會研究這個事情,主題就是如何改進和完善現有的調控機制,探索建立促進中國棉花產業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但他也表示,“目前來看,政府相關部門認為應該保持現有棉花調控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包括儲備棉投放和進口政策都應該繼續保持穩定。”

與此同時,也有一種聲音認為,棉花政策的調整改變,應該考慮到保護棉農利益。其中,被提及最多的就是對棉農進行直接補貼。這是因為,中國植棉農戶生產規模小、抗風險能力低,需要國家給予扶持。當前收儲價格雖然對棉農起到了基本保護作用,但并不足以調動農民增加生產面積的積極性。2013年,中國棉花種植面積繼續下降,預計減少6%左右,下降到近十年來的最低水平。

周聲濤表示,在政策設計上,應該在農工商三者利益之間找到平衡點,既要考慮棉農收益、又要統籌考慮紡織企業承受能力、流通企業合理利潤空間等因素,走出“棉賤傷農、棉貴傷工”的惡性循環。紡織企業亟須轉型升級

4月1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七部門聯合發布《2013年度棉花臨時收儲方案》,繼續敞開收儲棉花,臨時收儲價格維持標準級2.04萬元/噸,收儲質量和等級差價率按新標準執行。

“從工業口來說,國內外棉價差問題已經眾所周知,目前來看也沒有辦法改變,尤其是今年還要繼續臨時收儲,棉紡企業只能作好思想準備,再熬下去。”朱北娜表示,除了用棉,越來越多的紡織企業開始使用化纖、毛、麻等非棉纖維,近年來,非棉纖維使用已經有大比例攀升。

丁好武介紹,中國棉花年消費量最高曾經到了1100萬噸,現在已經下降到800萬噸,如果政策不能夠與時俱進,棉紡織行業的經營困難繼續下去,棉花消費量會越來越少,這是整個行業都不愿看到的。

有人認為,國內紡織企業的傳統競爭優勢正在弱化,國際市場上一些訂單開始向東南亞等周邊國家轉移。一些企業由于缺乏必要的資金、技術、人才積累,風險承受能力較弱,迫切需要加快轉型升級。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