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智能建筑當前所面臨的形勢 展望了其美好前景

時間:2013-06-09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智能建筑當時只是通過計算機系統對大樓內的空調、電梯、供水、防盜、防火進行有效控制和綜合管理,極大地提升了大樓的工作效率。

俄羅斯著名劇作家果戈理曾經說過:“當歌曲和傳說已經緘默的時候,建筑還在說話。”建筑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建筑是時代的歷史書。如果要從這本書最近十年的內容中提取一個關鍵詞的話,那就是———智能建筑。6月3-4日,中國建筑業協會智能建筑分會成立十周年大會暨2013智能建筑行業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與會的專家、學者回顧了智能建筑所走過的歷程,分析了智能建筑當前所面臨的形勢與所要完成的任務,展望了其美好前景。

孕育:智能建筑應運而生

智能建筑作為建筑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美國誕生。繼美國之后,日本、西歐、泰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也相繼開始了智能建筑建設。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神州大地。一些涉外的酒店開始在建筑內設置程控交換機和有線電視等通訊系統,為用戶提供通信手段,還利用計算機對建筑中的機電設備進行控制和管理;為設置火災報警系統和安防系統提供保護手段,以實現對建筑物的電子化控制和管理。這時的建筑內部各個系統是獨立的。

廣東宏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莊賢才介紹,作為改革開放的“橋頭堡”,廣東的經濟在國內率先崛起,因此成為國內最先引進智能建筑概念的地區之一。

九十年代中期,中國的房地產行業開始崛起。房地產開發商發現了智能建筑的巨大商業價值,智能建筑迅速在中國推廣。莊賢才指出,九十年代中后期,廣東等沿海地區新建的高層建筑幾乎號稱是智能建筑,并迅速向其他地區擴展。綜合布線和系統集成技術在這一時期被引入智能化建設,并吸引了一大批通信網絡和IT企業進入智能建筑領域,促進了信息技術行業對智能建筑發展的關注。

成長:協會成立規范行業

房地產企業、信息技術企業對智能建筑的發展和普及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隨著行業發展速度與建設規模的提升,技術規范、行業規章的缺失極大地限制了行業發展。

“智能建筑的小幼苗,在當時房地產開發的熱潮中備受熱捧,以比拼‘A’的多少作為賣點進行商業炒作。這棵幼苗逐漸成長為小樹,且有枝葉橫生之勢,若不盡早規范,無疑是要影響建筑行業健康發展的。”黃久松形象地比喻說,“這棵新生而充滿活力的小樹,開始受到了政府主管部門和相關機構的重視。”

2003年是我國智能建筑行業發展的一個里程碑。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迎來了經濟建設高峰,一批城市基礎建設、經濟技術開發區、科技園、大型體育場館紛紛上馬,國家“十五”計劃也把加速信息化發展、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作為經濟建設的重要一環。

黃久松說,在這樣的形勢要求下,智能建筑分會應運而生。2003年原建設部批準成立中國建筑業協會智能建筑專業委員會,2010年更名為智能建筑分會。全國各地智能建筑分會也相繼成立,成為智能建筑行業的主要推動者。

“十年來,智能建筑分會本著以服務創新為重點,緊緊圍繞政府主管部門的中心工作,針對智能建筑行業的特點和薄弱環節開展工作,配合政府主管部門抓住重點領域的前瞻性研究和標準規范制訂,促進行業規范發展。分會還對行業內企業單位自主創新和科技領先,開展創新工程評審等工作。”智能建筑分會秘書長李翠萍表示。

展望:智慧城市箭在弦上

十年的穩健發展使智能建筑行業讓人刮目相看。一批批標準規范相繼出臺,一項項先進技術先后問世,一個個民營企業茁壯成長。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我國智能建筑行業總體規模已達到每年4000億平方米,行業涌現出了一大批民族品牌,上市企業20余家。

更大的“蛋糕”還在后面。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我國將有600-800個城市加入到智慧城市隊伍中來,2013年1月29日,住建部公布了作為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的90個城市(區、鎮)。隨著智慧城市從概念導入期進入實質推進期,幾乎所有的一線城市和50%的二線城市,都在朝著智慧城市的建設方向努力。

“立足智能建筑,面向智慧城市,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黃久松指出,“行業和企業為了走得更高更遠,必須不斷提升企業綜合實力,有步驟地向智慧城市延伸發展。”

三網融合、物聯網、云計算、視聯網等新概念,新技術的提出更為智慧城市的建設提供了技術保障。智能建筑正在跨向智慧城市。然而,黃久松認為,智慧城市落地還需要一段時間。整合信息資源、智慧城市頂層規劃設計、標準規范、技術架構、工程實施體系、運行管理模式、市場模式等方面正在規劃和探索中。從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形勢來看,智慧城市到真正標準化、工程化項目落地至少還需要幾年。(本報記者趙申)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