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權威人士處獲悉,化解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已經成為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任務,國家準備出臺“關于化解產能過剩指導意見”,國家發改委同工信部等多部委正對此積極調研并制定相關意見,不久將以書面形式報送國務院。
“這是今年中央"重拳"治理的重要工作之一,除涉及鋼鐵、電解鋁、水泥、造船等產能過剩行業外,多晶硅、風電設備、新材料等新興行業產能過剩問題也值得關注。”上述人士說。
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針對“意見”的編寫,相關部委已會同鋼鐵協會、有色工業協會等多次開會討論。
上述人士告訴記者,相關部門已進行了長時間調研,目前比較大的難題是,大量“未批先建”項目如何治理,應采取什么路徑和方法遏制產能過剩。
一方面,近幾年新增產能大多技術裝備水平高,這在西部尤其明顯;另一方面,很多企業在新建產能的同時,對于舊產能淘汰過慢,導致新舊產能疊加,從而加劇過剩。
“這些過剩行業都集中在基礎制造業,除涉及大量投資,還增加了地方就業,解決起來面臨人員安置、地方負債等問題。”一位不愿具名的政府人士說。
記者了解到,根據總的規劃,今后將嚴控產能過剩行業新增項目,違規建設項目也將嚴厲整治。另一方面,通過能耗指標、環保核查標準、銀行信貸、問責制等提高行業門檻,以市場化手段實現優勝劣汰,從而防止產能過剩進一步惡化。
產能過剩已令不少行業掙扎在虧損邊緣。以鋼鐵行業為例,Wind資訊統計顯示,2012年末鋼鐵行業整體資產負債率同比增1.44個百分點,44家上市公司平均資產負債率為60.35%;今年一季度末,鋼鐵行業資產負債率呈繼續上揚態勢,整體資產負債率高達61.52%。
根據中鋼協最新數據,今年一季度,全國日均粗鋼產量213.2萬噸,創歷史新高,產能過剩、供大于求成為鋼鐵行業首要困難。
“沖破地方保護無疑是解決產能過剩問題的關鍵。”中國投資協會會長張漢亞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一些地方政府在GDP增長、就業、稅收等壓力下,往往和調控“唱反調”,因此,治理產能過剩須明確責任制,防止政策在執行層面變味。
據《經濟參考報》來源華西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