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尚德自今年3月20日進入破產重整,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于近日召開第一次債權人大會。由此,該公司的債務黑洞得以昭顯,529家債權人申報的債務總額高達近174億元。
業內人士介紹,無錫尚德巨債的成因雖有自身經營不善的特性,但更反映出業內絕大多數企業的共性。
論及無錫尚德巨額討債清單,多位業內人士坦言,這是商戰結出的惡果,自2010年國內光伏企業吹響“集結號”以來,惡性價格戰至今還在延續。
據了解,自2007年成為“全球第一光伏大國”以來,我國光伏產業牢牢穩坐全球的“頭把交椅”,無論是產業規模,還是成本控制能力,都大幅超越其他國家和地區,掌握著光伏產品的定價權。
光伏龍頭企業蘇州阿特斯公司的董事長瞿曉鏵介紹,“2009年底,作為當時全球主要市場的歐洲,大幅調高了2010年的光伏裝機量。在市場激發下,2010年初,我國各種資本扎堆涌入光伏產業,一場以‘產能擴張’、‘價格戰’為顯著特點的商戰拉開帷幕。”
瞿曉鏵說,“光伏產業是國家確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龍頭企業在當時能輕松拿到銀行貸款。尚德70多億元的銀行貸款中,不少就是舉債擴張產能形成的。”
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秘書處王世江博士梳理了這場商戰的脈絡:企業產能擴張—全球產能過剩—價格戰上演—歐美“雙反”接連啟動—海外市場萎縮—全行業產能過剩加劇—價格戰加劇—企業經營陷入困境。
“商戰沒有退路,光伏企業自舉債擴張產能之日起,就成了吞金‘怪獸’。”一位光伏企業高管介紹,以無錫尚德為例,大勢裹挾之下被動加入價格戰,為維持現金流,股市融資無望后只能是“銀行貸款+貨款拖欠”。
“不幸的是,無錫尚德自身出現了多次戰略決策失誤與管理不善,脆弱的資金動態平衡被打破,只能從這場商戰里中途退場,并遺留下巨額債務的殘局。”王世江說。
自美國對華光伏“雙反”之后,本月初,歐盟委員會向各成員國散發了其對我國光伏產品“雙反”初裁的披露文件,媒體信息顯示應訴抽樣企業的稅率高達37%到68%,而平均稅率達到47.6%。盡管初裁結果于今年6月6日才正式公布,征收臨時性反傾銷稅幾成定局。
據記者了解,電池片、組件等光伏下游企業,不同于原料端的多晶硅,規模效應對降低成本的作用十分有限。當前,恰是近年來在產能擴張中采取保守姿態的光伏下游企業,具有較強的財務平衡能力。
王世江介紹,在國際分工時,一國的某個產業一旦被定位在比較低的層次上,想要翻身就十分困難,當前我國光伏產業恰在這一翻身過程中。
王世江說,從這個意義出發,光伏產業市場與原材料“兩頭在外”得到破解,才是我國光伏產業的真正進步。行業寒冬中,光伏下游企業的產能“瘦身”有利于整個光伏產業的長遠發展,經濟主管部門更應從無錫尚德巨額債權申報清單中汲取經驗,對光伏行業可能出現的債務危機進行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