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目前的資料分析,3D打印技術及產業的發展趨勢可以做如下判斷:
第一,3D打印既是制造業,更是服務業。3D打印產業鏈涉及到很多環節,包括3D打印機設備制造商、3D模型軟件供應商、3D打印機服務商和3D打印材料的供應商。因此圍繞3D打印的產業鏈會產生很多機會。在3D打印產業鏈里,除了出現大品牌的生產廠商外,也有可能出現基于3D打印提供服務的巨頭。
這里舉兩個例子說明3D打印帶來的服務和營銷模式創新。
一個是Shapeways,該公司并不直接出售打印機,而是通過社交網絡把“全價值鏈”搬到了線上。用戶在網站注冊后,既可以把自己的產品設計上傳到網站,也可以購買現有的3D設計圖,再選擇和購買原材料,就可以下單,公司會將打印出來的成品送貨上門。此外,用戶也可以在線展示和銷售產品,并將產品賣給其他人。目前該公司已有近15萬個平臺會員,6000余設計者,至2012年6月20日,已經打印了100多萬個3D產品,最受歡迎的是珠寶首飾、iPhone手機套和玩具火車。
另一個例子是Quirky,該公司的特色是眾包:公司通過Facebook和Twitter等社會媒體接收公眾提交的產品設計思路,并由公司的注冊用戶進行評論和投票表決,如此每周挑選出一個產品進行3D打印生產,參加產品設計和修正過程的眾包人員可分享30%的營業額。Quirky的模式關鍵之處在于給發明者提供了一個優秀的平臺,這里可以把自己的創意變成實物,并且通過Quirky自己和包括美國亞馬遜在內多個電子商務平臺進行銷售,設計者會從銷售中提成。
第二,目前3D打印產業處于產業化初期階段。目前中國3D打印技術發展面臨諸多挑戰,總體處于新興技術的產業化初級階段,主要表現在:一是產業規模化程度不高。3D打印技術大多還停留在高校及科研機構的實驗室內,企業規模普遍較小。二是技術創新體系不健全。創新資源相對分割,標準、試驗檢測、研發等公共服務平臺缺乏,尚未建立起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三是產業政策體系尚未完善。缺乏前瞻性、一致性、系統性的產業政策體系,包括發展規劃和財稅支持政策等。四是行業管理亟待加強;五是教育和培訓制度急需加強。
第三,近中期看,與傳統的制造技術形成互補。相較于傳統生產方式,3D打印技術的確是重大的變革,但目前和近中期還不具備推動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本領,也不會是傳統制造業的終結者。3D打印技術雖然也許會重振部分發達國家制造業競爭力,但是短期內還難以顛覆整個傳統制造業模式。理由有三:一是3D打印只是新的精密技術與信息化技術的融合,相比于機器化大生產,不是替代關系,而是平行和互補關系;二是3D打印原材料種類有限,決定了絕大多數產品打印不出來;三是個性化打印成本極高,很難實現傳統制造方式的大批量、低成本制造。目前的3D打印技術在復雜構件、新產品開發、協同制造和實現創意方面較有優勢,最理想的應用是在個性化或者定制化的領域。因此,近中期還不可能完全替代傳統的制造技術,應該是優勢互補。
第四,長期來看,3D打印技術是典型的顛覆性技術。哈佛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里斯坦森提出的顛覆式創新理論(ClaytonChristensen'sDisruptiveInnovationTheory)表明,新進入者如果抓住市場的特殊需求,進入邊緣應用領域,當它的技術不斷改進直至被主流市場接受時,便會替代傳統技術軌跡晉升為主流技術。從長遠看,這項技術最終將給工業生產和經濟組織模式帶來顛覆式的改變。
從長期來看,3D打印技術其實就是顛覆性、破壞性的技術。當前,3D打印技術的應用迄今被局限于利基市場(NicheMarket,即高度專門化的需求市場)或細分市場(MarketSegmentation),如醫療或模具。但根據克里斯滕森的理論,顛覆性技術會不斷發展,以低成本滿足較高端市場的需要,然后采取“農村包圍城市”的方式逐步奪取天下。盡管3D打印主要適用于小批量生產,但是其打印的產品可以遠遠優于傳統制造業生產的產品——更輕便、更堅固、定制化、直接組裝成型。3D打印的另一個顛覆性特征是:單臺機器能創建各種完全不同的產品。而傳統制造方式需要改變流水線才能完成定制生產,其過程需要昂貴的設備投資和長時間的工廠停機。不難想象,未來的工廠可以用同一個車間的3D打印機既制造茶杯,又制造汽車零部件和量身定制的醫療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