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新能源汽車補貼是否近期出臺的消息,猶如一場“霧里看花”的情景劇般撲朔迷離。
先是多家媒體披露,財政部、工信部等四部委已確定,今年上半年將出臺新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但就在新能源汽車概念股因此全面飄紅之際,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相關負責人又對媒體表示,目前關于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傳聞并不靠譜。
且不管傳聞是否靠譜,筆者認為,新能源汽車補貼的出臺已是“板上釘釘”的事實,只是在等待合適的時機發布而已。因為,針對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而言,離開補貼的扶持幾乎“寸步難行”。
2010年,財政部、科技部等四部委曾聯合發布了《關于開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的通知》,之后上海、深圳等市還單獨出臺了相關優惠與補貼政策。
以上海為例。在2012年12月31日中央財政補貼到期前,購買新能源汽車的個人用戶在上??上硎艿木C合補貼最高為17.09萬元,并且可以免費使用上海新能源專用車牌號。
即便如此,當時愿意購買新能源汽車的購車者仍是少數。在此情形之下,政府必將會延續目前唯一能夠吸引客戶的補貼政策。
當前,我國的新能源汽車已經陷入前景叫好,但長期乏人問津的尷尬局面。曾經試圖以新能源汽車為突破口、實現中國汽車工業“彎道超車”的初衷,如今看來只是一相情愿的愿景而已。
一位汽車業內研究專家曾毫不留情地指出:“‘彎道超車’的說法就是胡說八道,絕對不是有車企工作經驗的人能說得出的話,只有扎扎實實做技術才是正道。”
而這正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癥結所在,只有扎實做技術才能推動行業發展,這遠非單純補貼購車者所能達到的效果。
普通老百姓對于新能源汽車望而卻步,其中最大的影響因素無外乎技術不成熟、充電難以及售價過高——高昂的成本,還有鋰電池等關鍵部件技術尚未成熟所導致的。
去年年底,多部委聯合發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創新財政獎勵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無疑是政府為企業提供技術創新資金的體現。但這一辦法以及后續細則中,有許多內容的設置并不科學,譬如項目需要行政審批、申報目標超前等等。
除了補貼與技術之外,市場的培育無疑是決定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另一大關鍵。其實,市場培育艱難的情況不僅僅只存在于中國。JDPower的研究數據顯示,2012年電動汽車僅占美國市場份額的0.08%,預計到2015年也只有0.47%。
這一令人吃驚的數據,凸顯出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車發展面臨“叫好不叫座”的兩難境地。不過,近年來橫空殺出的美國純電動豪華轎車Tesla,獨辟蹊徑開創了一條獨特的生產制造與營銷模式,也許將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發展帶來全新的局面。
Tesla制造的純電動汽車最高時速為208公里,單次充電續航里程可達480公里。目前,Tesla已經成為2013年前2個月北美大型豪華轎車的銷量冠軍,其中國首家經銷店也已在建設中。
依靠豪華電動汽車先在豪車市場中殺出血路,通過收入高人群的購買示范作用,進而影響普通購車者的購車心理,不失為一條培育市場的可行之路。
顯然,對中國新能源汽車而言,技術創新、市場培育以及商業模式革新遠比單純補貼來得更為重要。遺忘“彎道超車”的口號,實實在在地在各方面下苦功,或許能在柳暗花明間迎來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