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歐盟貿易委員德古特將于本周提議對中國向歐盟出口的光伏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使得中歐間光伏貿易爭端再次升溫, 而作為歐盟對華光伏產品反傾銷與反補貼案調查程序的一個環節,歐盟成員國反傾銷委員會將于5月15日對該案的初裁舉行投票。這一案件的審理進入收官階段,而結果也已基本明了。為此歐洲相關專家建議中方加強與歐方的磋商,以盡可能減少甚至避免不利情況的發生。
初裁前景不容樂觀
早在今年3月歐委會對華啟動光伏產品自動登記制度時,在相關在法律文件中就明確表示:調查小組已經掌握了充分的初步證據證明由中國進口的上述產品對歐盟市場實施了傾銷,同時掌握了充實的初步證據證明中國向歐盟出口的光伏產品存在種類不同的補貼行為,包括國有銀行政策性銀行的優惠貸款、信用額度、出口信貸等。而在產業損害方面,調查小組也掌握了充分的初步證據證明中國對歐盟光伏出口的傾銷與補貼行為已經給歐盟的相關產業造成了難以修補的損害。
對此歐盟貿易問題專家,歐洲國際政治經濟研究中心(ECIPE)主任李-牧山浩石對記者表示:現在歐盟對中國光伏產業實施制裁已經基本是毫無懸念的結果了。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一投票基本就是一個程序性的過程。
李-牧山浩石表示:在這個案件背后有著很強的政治意愿,一方面歐委會出于意識形態等原因,對中國一直"不甚友好",這里面既有歐委會層面的原因,又有一些成員國在背后的推動。
作為光伏案件中方企業代理的Van Bael & Bellis律師事務所律師伯努瓦·塞爾韋對記者表示:根據歐盟的投票規則,歐盟的27個成員國將在這個問題上擁有同等的投票權,即每個國家有大約 3.7%的投票權,但問題在于那些棄權票將作為贊同票來處理,因此許多國家出于某種原因選擇棄權,而不是投反對票,這事實上增加了贊成票的數量。
塞爾韋表示:由于這個案件是歐委會來調查,因此根據歐盟法律,即使多數成員國投反對票,歐委會仍然可以啟動臨時反傾銷與反補貼措施,因此成員國的影響力只有在決定是否發起正式反制措施時才有作用,而且你還需要有14個明確的反對票,其難度可想而知。
歐方發起人提供證據有誤
作為該案件發起方的歐盟光伏產業聯盟Prosun在發起調查案件時提供了諸多中國光伏產品向歐盟存在傾銷以及存在非法補貼的證據,但記者采訪后發現,許多證據其實難以立足。
據一家歐洲光伏企業的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訴記者:歐盟光伏產業聯盟的一些指控其實是毫無根據的。她列舉了這樣一個事實:光伏產業聯盟指責中國光伏產品以低于成本的價格向歐洲傾銷,并稱中方的價格大大低于歐洲廠商的成本其實這背后有一些鮮為人知的商業原因。她介紹說:作為光伏產業的一種特殊產業鏈模式,光伏廠商往往與上游的多晶硅廠商簽訂長期合同,例如長達10年的固定價格的合同以鎖定成本規避風險,一旦簽訂,這種價格就會固定不變,或者只有很小的波動。
她介紹說:與之相反,過去幾年全球多晶硅現貨價格經歷了巨幅波動。2008年初時全球多晶硅價格曾一度上漲到450美元/公斤,當時一些光伏產品廠商出于對未來多晶硅價格進一步上漲傳言的擔憂,在如此高的價位上簽訂了長期合同。而隨后多晶硅價格一路下跌,到2009年以后基本跌到50-100美元/ 公斤的水平,這些簽訂長期合同的企業便面臨著高昂的原材料成本,相反那些大多從現貨市場采購的企業反而享受到成本優勢。據她了解,許多參與發起光伏案的企業都在高價位簽訂了長期協議,從而導致成本高昂。
作為中國光伏產業最大企業之一的常州天合光能集團副總裁楊曉忠告訴記者:天合光能之所以具有成本優勢,除了上述的原材料價格優勢外,公司的技術進步與規模效益也是重要原因。例如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公司在中國獲得了426項專利,另有406項專利正在申請,公司建立了可容納100名科研人員的光伏科技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技術進步,光伏產品的能耗物耗顯著下降,目前生產每MW(兆瓦)組件所需電力從2008年的800.7MWH下降到 2011年的281.8MWH,耗水量從2008年的8018立方米下降到2011年的2982立方米,同時公司光伏產品的光電轉化效率也不斷提高,近兩年公司自主研發的Honey技術的轉換效率達到284.7Wp的水平,連續創造并保持世界紀錄,這些都是公司光伏產品成本下降的重要原因。
通過磋商或可化解沖突
專家表示:隨著投票與初裁日期的臨近,中方或可嘗試通過磋商來化解沖突,或將損失降至最低。
塞爾韋表示:根據以往的經驗,在這一階段如果雙方加強磋商,往往能收到比較好的效果。此外據他所知,歐委會一方面對中方表現出強硬的立場,但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希望加強溝通的意愿,在初裁結果之前是雙方溝通的最佳時機,即使在初裁結果發布之后,雙方仍有通過溝通解決問題的可能,但難度要大得多。
他表示:在現階段最好是由中國的貿易代表,如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出面與歐委會進行溝通,而不是中國的單個企業。而在初裁結果揭曉后,中國的相關企業可參加磋商,以便盡可能降低針對本企業的稅率。
李-牧山浩石則表示:與通訊產品案件背后濃厚的政治色彩不同,光伏產品案件的透明度更高,技術性更強。歐盟主要針對中國低價出口產品抱怨,因此通過磋商解決問題的可能性不大。
他表示:歐盟現在已經達成共識,即光伏問題主要是中國產能過剩所引發的,因此從經濟學角度來講,通過貿易手段來抑制中國的過剩產能既沒有必要,也沒有意義,因為無論歐盟是否征稅,今后幾年中國的光伏產業必將出現一場淘汰戰以解決過剩問題。他強調說:“請記住一點,貿易保護手段是解決市場問題,特別是產能過剩問題的最笨的辦法。”
楊曉忠也表示:天合光能近幾年也在積極調整戰略布局以適應歐盟貿易政策的變化。過去幾年公司不斷收縮在歐洲的業務,并積極拓展新興經濟體市場,以多元化來應對貿易爭端的挑戰。他預計今后幾年國內光伏產業也會出現一輪整合與優勝劣汰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促使中國的光伏產業更健康地發展。
原文轉發:http://www.tangongye.com/news/NewShow.aspx?id=1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