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封14年今“解禁” 一次性發泡餐具重現江湖
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高層稱,目前產品不會破壞大氣臭氧層,將制定市場準入。
從產業角度看,“解禁令”將使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產量增加,對上游原料需求無疑會帶來拉動,對苯乙烯生產企業是個很大的利好。
被禁14年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于5月1日正式迎來“解禁日”。據國家發改委此前修改《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有關條款的決定,一 次性發泡餐具將從“淘汰產品目錄”中刪除,并從5月1日開始執行,這意味著其將重新被允許生產使用。一次性發泡餐具之前被視為“白色污染”,但此次“重出 江湖” 后,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高層認為,因原料改進,目前生產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已不存在“污染”問題,未來還將制定市場準入。
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理事長錢桂敬表示,目前我國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在生產過程中,早就使用丁烷替代氟利昂(CFCs)作為發泡劑,因此不存在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生產工藝破壞大氣臭氧層的問題。
“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在很多國家地區仍在使用。我國生產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出口到美國、加拿大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珠海、深圳等地企業年出口 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約6000噸——約10多億只。而各國研究機構測試結果也證實聚苯乙烯沒有有些媒體所說的環境荷爾蒙。”錢桂敬說。
但他同時指出,解禁后協會仍要協助制定市場準入條件,以防止一哄而上;要抓緊修訂和完善產品相關標準、質量管理辦法及實施細則,促進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行業規范發展。同時,要加強回收體系建設,促進其回收再利用。
另一方面,從產業角度看,“解禁令”將使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產量增加,對上游原料需求無疑會帶來拉動。
生意社分析師羅秀滿指出,由于發泡塑料餐具是以聚苯乙烯樹脂為原料的,而后者又是苯乙烯的下游,因此發改委解禁發泡塑料餐具對苯乙烯生產企業是個很大的利好。
“目前,下游需求的確在回暖,從苯乙烯今年以來能擺脫純苯行情下滑的拖累繼而觸底反彈,就足以說明下游拉動的影響。”羅秀滿說。
上市公司中,雙良節能擁有42萬噸苯乙烯和36萬噸發泡聚苯乙烯產能,對該消息彈性較大。
“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由聚苯乙烯樹脂原料加發泡劑加熱發泡制成,常用于制作餐盒,也部分用于制作杯、碗、盤等。因過去此類塑料產品多為白色,被廢棄后又難以自然降解,這類產品所造成的環境污染被稱為“白色污染”。
今年2月16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第21號令(下稱21號令),公布了《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修改<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有關條款的決定》,要求5月1日開始執行。就是在這個文件中,原目錄中淘汰類產品“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被刪除。
也有專家指出,對解禁帶來的一系列風險,必須進行審慎評估。同時,應盡快出臺新的發泡餐具生產行業標準,明確行業準入條件,規范由原料生產到最終成型的一系列環節所應適用的標準,對原輔材料、添加劑使用以及生產環境衛生等作出明確規定,并且建立完善的回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