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3月19日透露,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共同制定的《低碳產品認證管理暫行辦法》已印發實施。這標志著我國建立起統一的低碳產品認證制度,也意味著低碳產品認證活動將有章可循,有利于引導低碳生產和消費,促進我國低碳產業發展。
以消費端拉動節能減排
根據《低碳產品認證管理暫行辦法》,我國將建立統一的低碳產品認證制度,實行統一的低碳產品目錄,統一的標準、認證技術規范和認證規則,統一的認證證書和認證標志。該辦法還同時規定了從事低碳產品認證、檢測活動的機構及人員的資質條件,明確了實施程序、監督管理要求和相關法律責任。
記者了解到,低碳產品認證是由認證機構證明產品碳排放量值符合相關低碳產品評價標準或者技術規范要求的評定活動。由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對相關產品、服務及其過程的碳排放量進行檢測、核查、審定和認證等技術評價活動,以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引導低碳生產消費方式,是國際上的通行做法。低碳產品認證針對不同的產品采取不同的認證模式。按照該辦法,低碳產品認證證書的有效期為3年。有效期屆滿前,應當依據低碳產品認證規則的規定進行再認證。
“如果說生產端的技術革新周期長、投入大、風險高,那么低碳產品認證則可以發動消費端推動節能減排。國家將給‘貨真價實’的低碳產品背書,一旦產品被貼上低碳產品的認證標志,消費者將能夠放心選擇購買,從而推動企業進行管理和技術創新,努力開發低碳產品,影響和帶動產業升級。”一位業內人士稱。
據國家認監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建立我國的低碳產品認證制度,將為低碳產品的生產、消費和政府監管提供科學的評價與采信依據,有利于提升我國在國際碳排放領域的話語權。
據悉,2010年,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認監委共同啟動了應對氣候變化專項“我國低碳認證制度建立研究”,《低碳產品認證管理暫行辦法》是該研究項目的重要成果之一。目前,低碳產品認證的試點工作已在廣東、重慶、湖北三省市全面展開。
有望改變“節能不低碳”現象
據了解,早在“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我國就已提出推行強制性能效標識制度和節能產品認證制度。“十二五”規劃綱要則更明確指出,探索建立低碳產品標準、標識和認證制度,建立完善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2009年初,環保部啟動了該領域的研究工作,并與德國、英國、日本和美國的專業機構開展項目合作。一年后,環保部發布了4項產品的中國環境標志低碳產品標準。
實際上,我國近幾年已實行了多項節能、環保產品認證。推行了包括節能節水產品認證、能源管理體系認證、新能源認證、產品碳足跡認證、ISO14064企業碳排放核查、CDM和自愿碳減排項目的審定與核查等一系列與低碳生活相關的認證服務。
不過,據專家介紹,這些認證看似區別不大,其實各有側重。節能產品側重于節約用能成本(如電價、水價等),環保產品側重于減少有毒有害物質排放(如木地板的甲醛等),而低碳產品則側重于溫室氣體減排。
在中國質量認證中心低碳與能效部部長田曉飛看來,低碳產品認證有利于解決過去節能產品“節能不低碳”的問題。
“比如一級能效空調通常比二級能效空調價格高,有的產品貴在換熱器的用銅量上,雖然節省了用電,但由于銅的開采和冶煉過程的碳排放量極大,假設前者用銅3斤,后者用銅1斤,那么后者雖然能效較低,但比前者低碳很多。”田曉飛舉例稱。
或向全生命周期模式逐步過渡
目前,發達國家的碳足跡認證強調產品全生命周期內的碳排放量,將產品生命周期(從原料、制造、儲運、廢棄到回收的全過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產品標簽上用量化的指數標示,以標簽的形式告知消費者產品的碳信息。這種“碳標簽”正逐步成為商品的國際通行證,也將考驗拓展海外市場的中國企業。
據介紹,很多節能產品僅僅是在產品的使用過程中實現了低碳,但是在生產過程中是否真正做到了低碳,包括原材料是不是低碳的,產品使用完后回收處理的過程是否也實現了低碳,要在一個多久的時間周期內實現低碳,這些都需要“全生命周期”的跟蹤。
有專家透露,國內企業沒有建立從原材料、中間品、制成品、銷售商到消費者的一整套碳排放數據“全生命周期”模式庫,從生產廠到分銷商的運輸過程也難以監測移動排放源的碳排放,目前還無法采用“全生命周期”的模式。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姜克雋表示,此次發布的辦法只是一個階段性的任務,是從低碳產品的使用階段來規范認證,而長期目標應該是從產品的“全生命周期”來規范認證。
業內專家普遍認為,在碳標簽和碳核查方面,我國還處在起步階段,應該制定一個路線圖,規劃今后的發展走向,最終目的是讓消費來影響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