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年平均氣溫5℃-9℃,采暖期長達5個月,是全國實施建筑節能的重點地區之一。近年來,我區以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保護環境為重點,扎實開展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建筑一體化規模應用,有效推進綠色建筑發展,建筑節能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截至2012年底,全區累計建成節能建筑8310萬平方米,占全區既有民用建筑總量的48.72%,建筑節能對全區節能減排的貢獻率達17.84%。
建筑節能改造暖房更暖心
自2008年以來,我區制定了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相關政策,積極爭取國家獎勵資金,大力配套地方財政資金,改造后的建筑居住熱環境明顯改善。
銀川南門長慶干休所小區內12棟樓都是上世紀90年代初的建筑,建筑圍墻采用實心黏土磚,外窗是鋼窗,保溫性能很差,老人們冬季普遍感到室內寒冷。通過更換節能門窗、外墻保溫、室內采暖系統和室外管網改造后,室內采暖溫度提高了近5℃,實現了室溫可調、熱計量收費。暖了群眾的房子,也暖了群眾的心,小區群眾主動給自治區住建廳送上錦旗,感謝他們為老百姓辦了好事。
據悉,“十二五”期間,我區計劃進行500萬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的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改造后年節約標準煤4.4萬噸。
可再生能源進入尋常百姓家
近年來,我區全力推進可再生能源建筑規?;瘧茫浞掷眠@項取之不盡的清潔能源,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我區強制推行民用建筑太陽能熱水系統配建制度,在平羅、賀蘭、青銅峽市、紅寺堡等地12層以下具備應用條件的民用建筑統一配建太陽能熱水系統,推廣范圍占全區市縣(區)城鎮規劃區的65%。截至目前,全區可再生能源建筑一體化應用面積累計近1060萬平方米,光電應用規模12兆瓦,累計爭取國家補助資金4.11億元。
“紅寺堡魯家窯生態移民可再生能源建筑一體化應用示范工程”于2012年8月份竣工并入住。該工程共8.3萬平方米1540戶,采用了外墻外保溫、屋面保溫、太陽能熱水供應和采暖、生物質燃料為主的高效節煤爐等技術,不僅減少了傳統能源的消耗,而且解決了農戶一年四季的生活熱水供應和冬季采暖問題,極大提升了移民住宅的品質和性能。
中衛農村屋頂光伏發電示范項目是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和財政部批準的第一批國家級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示范項目。該項目覆蓋六個自然村的936戶農宅,每戶安裝3.2KW的太陽能發電裝置。項目投產以后,年發電量約400萬千瓦時,節能量達1485噸標準煤,社會和經濟效益顯著。
綠色建筑開啟低碳新理念
綠色建筑是指在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
我區加大綠色建筑推廣力度,啟動了三星級綠色建筑示范工程評審工作,加大了二星級綠色建筑推廣力度,全面推進一星級綠色建筑工程建設,去年共實施綠色建筑106萬平方米。通過不斷完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和政策措施,我區綠色建筑推廣工作正在穩步推進,發展勢頭良好。銀川“中房—東城人家”項目一期和二期的30棟住宅通過了綠色建筑設計評價標志二星級評審,其余10棟樓達到綠色建筑三星級評價標準。
按規劃,到“十二五”期末,全區建筑節能將新形成年節能106萬噸標準煤能力,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265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