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國機器人產業由于先天因素,在技術發展上并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發展體系,在四大關鍵部件的領域都不能完成完全國產或不能很好的完成,諸多伺服電機、驅動系統等在高精密級別大都需要進口。
目前,據有關報道,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工業生產成本提高等影響,我國的人口紅利將在今年結束,與此同時,相對的自動化生產開始在全球范圍內進一步興起,特別是像我們這種較新興的制造業國家。我國將在之后幾年都是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增長市場。但在國內本土企業還不能滿足轉型需要時,進口相關設備就成為我國工業轉型的唯一解決方案。
同時,日前相繼有歐姆龍、美國捷普電子加大在我國自動化領域投資,為即將要爆發國內工業機器人需求市場進一步布局,國內機器人企業生存形勢更加不容樂觀。
目前國內從事機器人制造的企業超過60多家,然而其生產能力、生產水平嚴重受限于基礎零部件、核心部件制造的缺乏。導致60多家企業的全國市場份額不到30%,剩余70%的市場被海外4家龍頭企業占領,國內企業的生存空間令人堪憂。在自身實力不足、外部壓力頗大的情況下,政府及企業如何攜手并肩、堅強自身、抵御外侮需要謹慎詳細的規劃。
提倡行業內兼并重組、資源優化分配。國內60多家企業的市場份額不及4家海外巨頭的一半,而海外國家的機器人行業一般以不超過20個企業組成整個行業。種種現實表明,我國機器人行業的整體結構過于臃腫,浪費了資源卻未達到理想的發展狀態。我國企業的產能水平多集中于低端制造,在飽受擠壓的市場空間中,國內企業間極易爆發出惡性競爭,不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企業間兼并重組并將資源優化整合是提升研發能力、提高產能水平的有效辦法。
推動制定產品標準。我國還沒有出臺國有機器人產品標準,目前暫時使用海外4家巨頭的產品標準。這完全放任了海外企業在國內市場的擴張生產計劃,置國內企業的生存于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