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經過再三權衡,張兵(化名)還是辭去了他在內蒙古神舟硅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神舟硅業”)六分廠的工作,而此時距他進廠上班才剛剛兩個月。
促使張兵做出上述決定的直接動因是神舟硅業變相調低了工資:“一線員工只發80%的薪水,錢太少了”。本來是沖著國企的金字招牌而來的張兵略顯失望并感嘆時運不濟:“最近美國、歐洲都在鬧‘雙反’,企業虧損得厲害。”
張兵供職的神舟硅業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上海航天汽車機電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天機電”)共同出資,于2007年5月注冊成立的一家專業從事多晶硅及下游產品、副產品的研發、制造和銷售的企業。
就在張兵辭職前一周,因籌劃重大資產重組事項而于9月24日起停牌的航天機電宣布,將其持有的神舟硅業過半股權掛牌出售。
美國對華多晶硅“傾銷”以及對華光伏電池及組件進行“雙反”,已經使近80%的中國多晶硅企業停產,80%的相關從業人員處于待崗和下崗狀態。
其實,不只是中國的多晶硅企業,受到全球經濟和光伏市場總體疲軟以及貿易摩擦影響,無論是產業鏈上游的歐瑞康等設備制造商,還是下游的尚德等國際知名組件生產廠商都陷入了困境,一些涉足光伏領域的大型企業集團也開始剝離相關業務。
跨國企業剝離光伏業務紓困
上下游的一些大型跨國企業選擇離開或業務重組。
在經歷了多年好光景后,光伏行業產能過剩及供需矛盾凸顯。
比如神舟硅業也陷入了虧損的泥潭。數據顯示,其2009年、2010年、2011年,實現凈利潤分別為-2138.28萬元、-15094.11萬元、-24395.08萬元。進入2012年,情況不但沒有好轉反而越發嚴重,上半年虧損達2.4億元,這大大拖累了其第一大股東航天機電的業績。
張兵稱,目前神舟硅業內部還沒有裁員的消息,正常生產,畢竟神舟硅業還有其背后的大型國企——上海航天工業總公司“兜底”,還關乎當地的社會穩定。
此輪光伏寒流不僅席卷了中國而且沖擊著跨國企業。面對低迷的光伏市場,位于產業鏈上下游的一些大型跨國企業也無可奈何,選擇了離開或者業務重組。
3月初,由于市場形勢日益嚴峻并且資金匱乏,歐瑞康公布計劃將薄膜光伏業務出售給日本東京電子公司。作為生產薄膜光伏組件制造設備商,盡管歐瑞康全新推出的生產流水線以及成本削減措施獲得成功,但由于產能過剩及需求量下滑,仍出現大幅虧損。
同樣作為設備制造巨頭,美資企業應用材料公司也深感寒冬的冰冷。5月,該公司宣布將在未來12個月到18個月時間里花費7000萬美元到1億美元用于重組。
重組開支包括250名員工的遣散費用、庫存減記、固定資產減值以及租賃終止補償。應用材料表示,最高達1500萬美元的庫存減記將計入調整后和非調整后業績報告中。
無獨有偶,西門子也于近期宣布退出太陽能業務。實際上這已經不是西門子第一次做出這樣的決定。其2012財年三季度報顯示,公司可再生能源領域的訂單同比下滑68%,利潤率為2.5%。西門子表示,太陽能業務帶來的“結構性挑戰”影響了利潤。
另外,BP、ATS、夏普也宣布將剝離太陽能業務。
退與不退的糾結
市場迷霧重重,去與留對企業而言是個頭疼問題。
除了這些跨國企業,中國國內企業正在糾結于退與不退的問題。
駐扎重慶的國內多晶硅領軍企業大全新能源9月出售了太陽能電池組件業務。
不過,一些國內上市公司心態則極為矛盾。曾經停牌研究處置公司旗下光伏業務的盾安環境,經過討論還是選擇了留下,而其給出的理由是:鑒于當前光伏行業整體發展趨勢和公司多晶硅及相關業務的推進情況,認為實施上述事項的條件尚不成熟。
“不會退出這一重要市場,今后將更加關注日益增長的中國市場,目前公司已斥資2億美元在西安建立研發中心。”應用材料公司太陽能總裁查理·蓋伊向本報記者表示。
去與留,對很多企業來說的確是個頭疼的問題,尤其是在全球光伏市場回暖仍迷霧重重的當下。
在國金證券新能源分析師張帥看來,目前光伏行業正處于最低谷,很多企業的光伏業務肯定是不賺錢的,選擇離開極為正常。
然而,在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看來,像西門子等這些實力強勁的大型企業選擇離開則屬“不應該”。他分析稱,一方面,市場持續低迷,光伏資產很難找到接盤者,也很難賣出好價錢;另一方面,太陽能光伏產業仍是一個朝陽產業,未來在全球范圍內替代傳統化石能源的希望也仍需寄托在該產業身上。
“如果能熬過這個寒冬,市場前景仍然可觀。”林伯強稱。
轉戰光伏電站成效難測
“估計有些項目10年也收不回成本。”
目前來看,一個重要趨勢是很多光伏企業選擇轉戰下游光伏電站建設運營,希望借此消化自身光伏產能并有所盈利。不過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單就大型地面電站這塊市場而言,面臨的環境和形勢仍不樂觀。
目前,國內光伏電站的建設主要集中在光照資源條件較好的西北地區特別是青海,截止到2011年底,青海已并網的大中型光伏電站40座,總容量1003兆瓦。
但據韓軍利介紹,目前這些項目基本處于賠本經營的狀態,究其原因就是去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確定全國統一標桿上網電價政策并未得到很好落實。目前項目投資運營方只拿到了來自國家電網按照脫硫標桿電價支付的每千瓦時0.3元的費用,剩余的0.8元補貼資金一直未到位,而光伏電站的收益平衡點也大約是在0.8元左右,0.3元的費用顯然是杯水車薪,這讓投資運營方著實感受到了資金壓力。
這種情況不僅發生在青海一地,甘肅的情況也不樂觀。到2011年底,寧夏吳忠市太陽山地區已經建成了六座光伏電站。雖然這些電站的1.15元/千瓦時上網電價已經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核準,但卻并未得到應有的電價補貼結算。
其中,寧夏電投尚德電站早在2009年就開始了前期的運作。一位不便具名的負責人向記者表示:“當時計算下來含稅電價為1.25-1.3元/千瓦時才能實現微利,最后電站建成后投入了1.8億元。”
“這中間除了組件、BOS、逆變器、支架、工程、線纜、并網等費用外,當地一些部門還收取了林業植被恢復費、土地補償費等雜費等。”該人士透露。
而其他電站在前期開發時也遇到層層審批等阻力,建成后陷入難以并網的窘境。即便是并網的電站目前也遇到了限電等問題,同時組件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開裂等情況,維護成本高企,但發電量卻差強人意。
一位業內人士稱:“估計有些項目10年也收不回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