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陶瓷工業迅速發展,如今成為世界上名副其實的陶瓷生產大國、消費大國。中國生產的日用陶瓷產量占全世界的70%左右,陳設藝術陶瓷產量是全球的65%,建筑陶瓷產量也占世界總產量半壁江山。陶瓷產業在世界建材行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但是,近兩年,陶瓷行業現狀堪憂。一方面大環境的惡劣動搖行業基礎,另一方面,行業本身存在的種種問題和潛伏危機使陶瓷行業陷入真正生存困境。
據中國建筑衛生陶瓷行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陶瓷工業虧損企業增加14.4%,虧損額增長47.7%。全國衛生陶瓷產量約為7000萬件,同比下降9.2%,上半年出口衛生陶瓷約2600萬件,減少2.9%。從統計看,無論是產量或是出口增長量都是建陶行業十幾年來最低的數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陶瓷行業當前形勢之嚴峻。
建陶行業兩極分化
近年來,建陶制造行業從華東和佛山等中高檔建陶集中產區向全國遷移;優質建陶企業通過產業遷移加快產業區域布局,同時,優質建陶企業的遷移也帶動新建陶產區由低檔建陶生產向中高檔建陶生產提升。全國范圍內的建筑陶瓷轉移、擴張、重新布局是建陶產業的重要發展趨勢。
衛浴陶瓷行業市場萎縮
內銷不振、外貿頻遭反傾銷。在近一二年來,不管是做內銷還是外貿,衛浴行業銷售業績不僅沒有轉好,而且呈現不斷萎縮的趨勢。加上房產調控對衛浴行業的影響還在持續,消費者越來越理性,衛浴行業整體形勢極不樂觀。
從宏觀上看,在市場需求逐漸減弱、生產成本不斷攀升的背景下,急速擴張的衛浴行業產能嚴重過剩。以今年為例,當前行業大概有10%-15%的產能過剩。嚴重的產能過剩將是衛浴行業資金、庫存等危機的根源,也是行業發展隱憂所在。
從微觀上看,受訂單下降、市場萎縮、庫存壓力大、運營成本上升、利潤攤薄、競爭加劇等因素影響,企業生存越來越困難,有部分衛浴企業開始停產停線。僅佛山一地,一半以上陶瓷企業由于種種原因,紛紛提早關窯,部分窯爐關閉的企業約占15%。
與此同時,衛浴行業終端渠道的形勢也異常復雜。市場低迷與租金高漲雙項作用下,利潤下降致使經銷商盈利能力減弱,多數經銷商處于虧本經營狀態;其次,以紅星美凱龍、宜家為代表家居賣場高速擴張,與家居賣場一起高速擴張,導致負擔加重,苦不堪言;最后,電商平臺、家居賣場、家居建材市場、建材一條街、專賣門店等終端形式無序競爭、相互沖擊,加速終端市場經銷商的洗牌進程,部分經銷商經營困難。
更嚴峻的是,有很多衛浴企業將渠道下沉、試水電子商務、網絡營銷、創新技術等措施作為突破困境的方式。但是,其效果還不明朗,能否成功突破困境有待時間驗證。
陶瓷磚產能過剩
據悉,目前全國共有各種陶瓷磚生產線3273條,日產3482.8245萬平方米。也就是說:我國目前的陶瓷磚生產線平均單線單日產量已經超過1萬平方米。如果年工作日300天,全國的陶瓷磚2011年的產能也超過了100億平方米,如果年工作日達到330天,則產能達115億平方米。實際上2011年我國陶瓷磚行業擁有100億平方米以上的產能,90億平方米的產量,也就是說我國目前陶瓷磚產業的產能還是有所“儲備”的。
在反映陶瓷磚產量是否過剩的問題上,表觀年人均瓷磚消費量雖沒有固定的臨界數,但顯然是有邊界的(如:不可能超過年人均10平方米)。歷史上2005年西班牙陶瓷磚產量6.09億平方米(當時位于世界第二大陶瓷磚生產制造大國),國內消費3.03億平方米,4520萬人口。出口3.41億平方米。2005年西班牙表觀年人均瓷磚消費量為5.93平方米/人,年人均瓷磚消費量達6.7平方米/人。
從2005年西班牙陶瓷磚的消費來看,我國陶瓷磚產量人均水平還沒有達到世界陶瓷磚歷史的人均最高,至少沒有達到完全過剩的水平,但正處于相對過剩的邊緣,過剩是市場經濟的終極目標已經注定。無論是過剩前夕還是過剩到來,“十二五”期間行業的洗牌、調整都會明顯加劇,關門倒閉、兼并重組間或會時有發生,特別是對哪些終端不夠充分網絡不夠完善品牌不夠知名的陶企,將面臨更大的壓力。
外貿頻遭反傾銷
在內部產業格局變幻、產能過剩同時,陶瓷行業外部情況也令人擔憂。越來越多的貿易摩擦使陶瓷企業處于不利位置。據介紹,中國陶瓷對外貿易近年競爭激烈,陶瓷企業往往集中出口某個國家,導致在當地的市場占有率急速上升,比如在阿根廷,中國陶瓷產品占市場比例近一半,于是就遭遇當地產業協會或企業提出反傾銷的申訴。自2006年起,佛山陶瓷已經遭遇反傾銷案6起(包括近日的阿根廷),涉案金額3.2億美元,涉及320多家企業。終裁結果中,最高實施反傾銷稅率逾70%;其后,阿根廷又啟動對華瓷磚反傾銷調查,巴西也可能于近期提高對中國瓷磚關稅。
出路在哪
價格低廉是低端產品的最大優勢,因此在低端市場可以很容易打開市場、俘獲消費者的心,可以幫助企業在起步階段很好地打開市場并回籠資金。可以說,未來的低端衛浴瓷磚與地板市場是風險和機遇的一場博弈。隨著企業的發展,如果還陶醉在低端市場中,那它很可能是陷阱,會一不小心就可能被“低端”的泥淖里再無出頭之日。
其次是以農村為主的低端市場被熱炒。有媒體稱“建材下鄉”是繼“家電下鄉”和“汽車下鄉”之后又一擴大內需的重大舉措,許多衛浴瓷磚與地板業內人士也紛紛認為,借著“下鄉”的東風,更為廣闊的農村市場將被開發。
在鄉村購買能力有限的情況下,一個突出的矛盾就很難解決:高品質,高價格,低端的農村消費者沒法接受;低品質,低價格,衛浴瓷磚與地板企業的利潤又沒法保障。向來以“高端”為目標的衛浴瓷磚與地板品牌轉戰進入中低端市場,是否妥當?反對者主要是擔心對于一線衛浴瓷磚與地板品牌來說此舉會損害其高端形象。
行業人士認為:一方面因為我國的衛浴瓷磚與地板市場正在走向大眾化,衛浴瓷磚與地板家居的消費者也將集中在中低端市場,適當的放低姿態,進軍中低端為明智之舉。另一方面,對于許多一線的衛浴瓷磚與地板品牌來說,強大的品牌形象、多年積累的技術都是一種優勢。
轉型,自動化是關鍵
作為陶瓷行業升級轉型的必選項,中國目前亟需提高陶瓷裝備自動化水平,以解決全國性的用工緊缺和人力成本居高不下等問題。
自動化最大的優點是提高生產效率,減少人工成本,可以使機器設備在無人干預的情況下,按照預先設定的程序或命令自動進行操作或過程控制。在現代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條件下,自動化將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評價一個國家的工業發展或者行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準。
相關專家表示,如果陶瓷企業使用自動化程度高的設備,雖然購買成本比較高,但從長期來看,可以節省一大筆薪資、管理成本或其他隱性成本。隨著近幾年用工成本的快速上升,陶瓷廠對機械自動化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
而從實際來看,雖然近幾年國內陶瓷生產線的自動化程度有長足進步,國內陶瓷廠的自動化程度與歐洲意大利、西班牙等陶瓷強國過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以用工為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的一條生產線僅需要約20個工人,而國內的生產線普遍需要近百個工人。
對于大家所關注的機器人在陶瓷生產線的應用,相關專家表示,陶瓷生產線,特別是包裝線,由于各種原因,并沒有一種可以直接完全取代人的機器,所以就算陶企肯花錢也難以買到這種現成的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