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電網大規模接收新能源到底處于什么水平?來聽一下專業人士的回答。
國家電網公司副總經理舒印彪的答案是:“中國電網大規模接收可再生能源電力能夠比國外做得更好。(我們)不僅有信心,而且有技術能力。幾年前,我們就預見到新能源革命的到來。在智能電網建設等領域,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但與國外電網不同,我國電網電源結構中氣電、抽水蓄能等調峰電源比例低。“我們可以在調度統一管理、智能電網等技術方面彌補調峰不足的問題,中國可再生能源同樣可以比國外做得更好。”舒印彪說。
舒印彪舉例稱,中國5000多萬千瓦風電裝機集中在“三北”地區,調峰電源少、集中度高。在缺乏調峰能力的同時,中國風電利用小時數2000多小時,與西班牙相當。
我國提出2015年和2020年非化石能源分別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11.4%和15%的目標。發展可再生能源已是國家戰略選擇,電網則是清潔能源發展的重要載體。舒印彪的答案更像是一個宣言和承諾。
國家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4.78億噸標準煤,其中商品化利用量4億噸標準煤,在能源消費中占比達到9.5%以上。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爭取達到總發電量的20%以上。
我國風電、水電、太陽能發電分布在西北、西南地區,與東部消費市場逆向分布,窩電、棄風等現象顯著。數據顯示,風電發電量只占全國發電量1.5%,但在內蒙、東北、酒泉卻有15%-20%的棄風,造成寶貴的清潔能源白白浪費。
這種格局下,清潔電力需要在更大的范圍消納,配套長輸電網線路是方案之一。但對于電網建設的爭議也始終存在,到底是“近輸煤、遠輸電”,還是“近輸電、遠輸煤”,是否需要建設特高壓線路,始終沒有定論。
這樣的爭議也是電網規劃、電力規劃遲遲不能出臺的原因。10月29日,前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撰文支持交流特高壓線路。在技術安全基礎上,贊成可再生能源在更大范圍內消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