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15日,由中國傳動網、《伺服與運動控制》雜志、中國機器人網聯合主辦的“2015中國伺服與運動控制&工業機器人企業家高峰論壇”上,安川電機董事西川清吾、上海高威科總經理田勁松、哈工大機器人研究所副所長李瑞峰從外資品牌、應用及學術角度分享了相關見解與思考。
西川清吾:機器人不是簡單的替代人工
安川電機董事西川清吾進行了《中國機器人市場的特點與應對方法》主題演講,從外資廠商角度看待中國機器人市場發展。
他指出,2012年以來,中國一直引領工業機器人市場全球化進程。到2016年為止,面向中國的出貨將倍增。這一發展得益于政策的推進,汽車產業自動化進程的加速,機器人向金屬加工、電機電子、食品市場一般產業的擴展。另一方面,中國機器人發展空間還很大:
汽車行業應用,機器人密度僅為日美歐的1/5;一般產業應用,機器人密度僅為日美歐的1/10。
同時,他指出,機器人擅長的事與人類擅長的事并不同。機器人不是簡單地替代人工,而需要把人類從單純的重復勞動以及高危、高污染和高強度的勞動中解放出來。
中國市場機器人應用課題有以下幾個方面:系統集成商及用戶沒有跟上急劇膨脹的市場腳步;部分應用只存在于中國市場;與歐美日相比,中國的人工成本仍處低位;中國設計人員及工程師數量不足,水平有待提高;沒有歐美日的樣本,需在中國進行相關應用開發;有必要推進“機器人+應用+系統”整體設備成本的降低;需加強機器人中心的建設及與系統集成商的合作。
李瑞峰:機器人解決三層次問題
哈工大機器人研究所副所長李瑞峰進行了《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現狀及發展趨勢》的主題演講。
李瑞峰指出中國機器人進入市場元年,表現在:數字化制造呼喚機器人發展;人工智能提升機器人性能;客戶化定制依賴于柔性生產;中國制造處于三明治時代,受發達和發展中國家的擠壓;我國已建成和在建的機器人產業園區已達30多個。
機器人替代人工,解決三個層次的問題:人干不了(特種機器人),人干不好(汽車等高端領域),人不想干(國內一般制造業,即所謂低端產能)。現在到了人不想干的階段,需要用到大量的低端領域工業機器人。
國產機器人要完成進口替代,不僅是減少配置,降低成本的問題,也需技術創新,比如引進3D視覺技術等。隨技術發展,工業機器人也會逐漸成為對外界感知能力強的智能型機器人,甚至最終發展為具有學習能力的智慧型機器人,實現人機和諧作業。
田勁松:提升效率,實現快速制造
上海高威科總經理田勁松進行了《智能和信息技術助力裝備制造業邁向智慧工廠》的主題演講。他指出,市場需求,越來越傾向于“變品種,變批量,高品質,低價格”,但制造業現狀為:生產效率低,人力產出成本高于美日德;創新能力不強,缺乏核心競爭力;缺乏管理技能和全球營銷技巧,價格戰成為主要的競爭手段;技術發展滯后,關鍵技術依賴進口,產品水平低,科技含量少;企業層面,也面臨制造安全、環保、市場需求變化、成本、生產周期、維修服務等方面的挑戰與壓力。
導致差距的原因有:產品設計上,德國制造突出先進性差異性,性能品質優先,通過優化設計降成本。日本制造強調差異生產,對不同客戶有不同品質分類。中國制造則價格低廉擺在首位,其次才是基本性能與品質保證;產品研發上,德國制造強調先進性、差異性、原創性,性能先進,品質一流。日本制造強調原創性、差異化,突出實用性、大眾化和低成本。中國制造則大多處于模仿階段,強調低成本,實用性;產品制造上,德國制造強調智能化裝備+先進軟件管理,人工少。日本制造強調先進自動化裝備+軟件+嚴格管理。中國制造則是自動化裝備+粗獷管理,人工多;產品成本上,德國制造強調優化設計,減少制造成本,盡可能增大批量,全球采購。日本制造強調優化產品性能,減少制造成本,細化批量成本,全球采購。中國制造則通過多方比價盡可能降低采購價格,降低品質犧牲性能;產品供貨商上,德國制造強調合作研發,共同改進。日本制造強調合作研發,成為合作伙伴。中國制造則不斷更換供應商,能做則自己做;產品核心技術上,德國與日本制造都很強,中國制造則少或沒有。
要改變現狀,需提高效率,需“快速制造”,需進行以下努力:符合市場的產品定義;標準化模塊化的設計理念;智能化信息化的生產制造;智慧化企業管理;差異化的經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