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價值探索
文:宋華振2024年第三期
導語:人們將當前生活的時代稱為“烏卡時代(VUCA)”,它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復雜性的大幅提升”。這種復雜性的提升,通常會帶來指數級的工作;并且,這種復雜性的演變時間粒度變得越來越小。數字化的價值和意義在于如何應對VUCA時代的制造業變化——它要將復雜與不確定、模糊與穩定,通過數字化技術轉化為“穩定、確定、可控、靈活”的狀態。
烏卡時代(VUCA)的復雜性帶所來的較為直觀的影響力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產品材料及其工藝的復雜性;
? 生產流程的復雜性組合,尤其是在離散制造業中的那些長流程如光伏、鋰電、半導體等;
? 需要監測的參數維度越來越多,以獲得對過程的“可觀測性”,進而獲得可控性。
這些復雜性對于制造過程的挑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生產中的變更、重組時的配置、工藝參數的組合復雜性,如果是在傳統的制造模式中,就會需要大量的調整,而通常調整中又會造成較多的“開機浪費”;
(2)個性化產品帶來的TTM——個性化產品使得生產過程中,更多的時間被消耗在“參數配置”、“機械調整”,越頻繁的更換,會造成交付能力下降,因為,一天的工作時間里,機器真正有效的工作時間可能并不多;
(3)在長流程產線集成時,系統溝通與協調的復雜性:產品的變更并非僅僅是某個單元的工裝夾具、參數的變更;而是整個生產流程上各個工序的設備都要實現統一的協調,以及在制造線體前后端的物流、成本核算、能源供應等的變更,以保持一致性。
制造數字化的價值分析
數字化的價值和意義在于如何應對VUCA時代的制造業變化——它要將復雜與不確定、模糊與穩定,通過數字化技術轉化為“穩定、確定、可控、靈活”的狀態。
因此,數字化的價值至少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面:
(1)軟件定義制造——數字化讓制造更靈活數字化的意義是其靈活性,傳統機器如果要更換產品,往往需要大量的機械調整,例如裝訂一本書,當人們要去裝訂一本新書的時候,它就需要把開本寬度、開本高度、涂膠的位置、壓力等進行機械的一一調校。但當改為采用數字化伺服系統來進行調校時,它僅需設置參數,系統就會自動去完成這些工作。傳統上,這一過程要花費1.5個小時,而現在只需要2秒鐘就可以完成——即在變化的生產中提高了機器的換型時間。
以在自動化中最為普遍的裁切動作來說,它被廣泛應用在紙盒成型、標簽印刷、包裝、板材金屬加工、紙張處理(如切為A4的復印紙)、瓦楞紙裁切等場景中。傳統采用機械方式,需要根據產品規格更換機械刀輥,而采用了伺服系統的電子凸輪裁切后,則可以自行根據長度設定,伺服電機會自行運行電子凸輪實現精準裁切,這里就使得規格的變化由軟件來定義(圖1)。
另一個場景是在組裝產線中,目前很多場合開始大量使用磁懸浮輸送技術,就是為了讓原本無法被軟件控制的機械輸送,改變為電磁控制的動子模式——而它可以使得這個生產系統的實現被軟件定義,進而實現變化,以應對靈活性的生產需求。
在圖2中,機械輸送的鏈塊、皮帶或分度盤的方式被廣泛使用。對于單一產品而言,它的問題在于機械磨損對品質的一致性帶來的潛在影響,但是,即使不考慮產品的變化,它仍然是效率較低的,因為,每個工站的節拍不一樣時,會使得系統只能按照最慢的工站節拍來運行。如果考慮了產品的變化,每個工站的節拍又發生了變化,而且,為了機械的對位(例如保持中心點的匹配),機械可能需要較大的調整,這使得在產品變化時,或者甚至需要產線重組時,就會遇到較大的機械重新安裝調校的問題。
但是,采用了磁懸浮輸送技術后,加工產品被輸送時,其位置、間距、速度、加速度等都可以被軟件定義。它是由機電對象結合設計的輸送技術,因此,它本身可以被實現多個軌道的混合作業,以及調度算法來實現智能調度——簡化的機械讓它更容易被重組。
如圖3,其實,實現軟件定義的運動控制不僅包括伺服電機、直線電機、磁懸浮,還包括機器人的大量集成——也通過自己的參數配置,將組件配置到空間的所需位置,這些都是讓制造實現“軟件定義”。
只有這樣,才能讓復雜的變化,能夠被簡單的處理——通過快速的軟件配置,自動的參數生成,以及網絡分發給線體上的工藝設備,并能實現組合產品的混線調度,以高效的方式實現多樣化的產品生產。
(2)協作——讓效率更高
其實,流程工業,像石油煉化、冶金、制藥等的連續性,使得其“先天”需要更好的自動化控制技術。離散制造業,在過去一直真的處于“離散”狀態,設備按照某個布局從一個單元到另一個單元。因此,如果能夠將這些生產也像流程工業一樣具有連續性,那么就會讓生產效率更高。因此,第一步就是用傳送帶把它們形成連續的產線,配合機器人,但后來人們發現,這些機械的產線仍無法被有效的組織起來,于是人們又開發出了柔性輸送系統,其實質就是將生產過程數字化,把原有的機械“啞巴”系統,轉為可被采集、傳輸,可被軟件編程的數字化制造系統。
機械上的協作包括對機器人、柔性輸送技術的引入;而在軟件層面,則是通信的集成,通訊往往代表了物理意義的連接,而通信則代表了軟件意義的連接。因此,數字化的通信,也是一個協作問題,通過信息建模,模塊化的機電系統將被狀態機驅動來實現協作。這也是工業通信系統的協作意義。
如圖4,通信規約的目的在于通過信息建模,讓系統在工程變更時,實現快速的調整。參數可以統一地解析下發,在設備間,可以實現基于狀態的“邏輯編排”,以讓生產系統快速進入新的產品生產制造中。
解決復雜問題的策略其實就是“化繁為簡”,每個獨立的生產模塊就像一個高內聚的軟件模塊,通過低耦合來實現“快速重組”。而在通信如PackML、SEMI里,通過狀態來協作的機制,就是將復雜的協作轉化為“邏輯”的編排。
(3)知識發現與復用
人類的知識與經驗形成都是依賴長時間的投入形成的,知識與經驗的不同在于,知識是可以被數學公式描述的,而經驗則是無法被描述的、隱藏于工程師、技師的大腦中。因此,知識要復用,就得軟件化,而經驗要復用,則需要通過數據驅動建模的挖掘——這就是AI的數學意義。
如圖5所示,工業軟件的目的就在于將“知識”和“經驗”分別通過物理建模、數據驅動建模來實現封裝。然后,這些知識可以被復用,使得生產系統可以基于這些模塊進行軟件層面的重組。
軟件,是保持知識承襲的關鍵方式,通過將知識“數字化”,就可以被靈活的集成、快速的遷徙,并在不同平臺間實現復用。這同樣是為了應對復雜性的制造過程——模塊化的機器,更在于軟件的模塊化配置,并且,降低知識的復用成本。
(4)持續的成本降低
數字化設計、數字化運營都能挖掘潛在的浪費,獲得改善及提高成本效率。
數字化能夠幫人們降低成本,這是因為,在習以為常的生產系統里,隱藏著巨大的浪費,而從精益生產的視角,這種浪費是無處不在的,因此,需要大量的成本削減方案,例如:
? 降低物理測試驗證的成本;
? 降低運營效率的問題;
? 持續浪費改善。
(5)資源共享
資源共享包括數字世界的代碼、算法資源、網絡資源(開放的)、知識資源(例如生成式AI的openAI)等。
數字資源比一個面包更容易共享,因為一個面包它會壞掉,而數字資源則可以被輕松的保持和復制。數字資源也更容易被處理,這就像膠卷能夠沖洗出照片,但膠卷里的照片并不如數字照片那么容易被Photoshop等軟件來處理。因此,數字化的信息更容易被長期的存儲和分享(圖6)。
數字化使得“共享”經濟成為了可能性——對于制造業而言,同樣可以分享來自于IT世界的資源,無論是網絡還是算法資源都可以被應用于遠程診斷與維護(通過無所不在的云服務)。它帶來的好處是無需專用的自建LAN來實現。通過IT世界的算法,例如開源代碼,降低了在代碼開發中的工作量,尤其是像現在的生成式AI在編程中的使用。
(6)更聰明的系統
在制造系統中,最初是由人的大腦來實現對生產的控制,后來被具有既定程序的控制器所替代,這個控制器的好處在于它設定了潛在的可能性,用程序實現“If-Then”的語句來判斷各種場景,然后調用既有的處理單元。因此,在過去大規模標準化生產中,都是一個既有規則下的生產過程。
但是,隨著產品品種的變化、材料及其工藝的變化,人已經無法進行所有的規則制定,或者現有的知識也不足以定義各種變化的參數。那么,人們需要這個系統具有“學習”能力,自己去進化出更好的生產自適應參數,進化出更好的識別與判斷能力,以代替人的經驗性判斷具有的強大的不確定性,以及隨著人的變化所產生的不一致性。
圖7列出AI在制造業的所謂“八大場景”——其實,可以看到,這些都是為了讓系統更為聰明。視覺的缺陷分析、設備故障、智能分揀等等,都是通過學習來讓機器能夠適應變化。
以智能分揀為例,在過去,通常需要在產線前段配合機械機構來對產品進行隊列的梳理,如瓶子有理瓶、金屬件有機械的方式,讓其保持一致的朝向,凡此種種,在單一產品生產中倒還好;但當產品種類多了,這個機械的調整就會很復雜,機器人在視覺的指引下,對不同形狀的產品進行識別,并確認抓取的中心點或重心,這種可以通過學習,以達到對任意產品的分揀——這就是一個“聰明”的產線,它不需要復雜的機械以及人去不斷的示教過程。
因此,智能系統的未來是要讓機器自我實現迭代,以獲得不依賴于人輸入的進化能力。
(7)更快的響應能力需求
數字系統能夠提供更快的響應,在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 信息的交互速度:通過更快的信息傳遞,使得問題可以被快速的匯集,進而快速分析和判斷。這個時間粒度的變小,使得響應能力得到提高;
? 處理能力:如果進行一個任務的編排,那么對于人來說,可以計算,但通過數字化系統就可以快速實現這種編排的計算與重新規劃;
? 更快的迭代速度:持續改善,對于數字系統來說是極快的,因為,在數字系統里的迭代是可以不斷改善的。這是實時網絡所需要解決的問題——數字化的底層當然是網絡通信的支撐,無論是設備內、設備間、產線與生產管理、云端系統,都需要一個具有更快時間粒度的網絡來支撐。
如圖8所示,基于TSN網絡及OPC UA的系統可以實現整個生產制造系統的高動態響應能力。
總之,數字化的意義,在制造業而言,是意義重大的——為了在復雜變化的環境中,讓企業獲得一種應對變化的能力,變得更靈活、更高效、更聰明。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