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地四大產業帶

文:2015年5月

導語:近年,廣東省在“產業、勞動力雙轉移”戰略的基礎上,作出了《關于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的決定》,目的是為了加快粵東西北地區發展,使之成為廣東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

珠江東岸電子信息產業帶┃粵東西北制造業特色產業園┃珠江西岸先進制造產業帶┃珠三角智能制造自主創新示范區

珠江東岸電子信息產業帶
  2014年度廣東省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情況良好,廣東省各地為產業穩步增長及轉型升級做出了重大努力和貢獻。2014年,廣東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銷售產值2.97萬億元,同比增長8.1%,連續24年居全國第一;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實現業務收入6021.1億元,同比增長22.7%,成為廣東省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亮點。

  2015年,廣東省電子信息和軟件服務業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重點實施“珠江東岸電子信息產業轉型升級攻堅戰”,積極推進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抓住移動互聯、云計算等新興業態,關注智能穿戴、自主時空等領域,實現電子信息和軟件服務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構建珠江東岸電子信息產業帶,更好的提升電子信息產業帶發展水平,加快建設珠三角國家級信息產業基地,形成全球電子計算機核心區域。

粵東西北制造業特色產業園
  近年,廣東省在“產業、勞動力雙轉移”戰略的基礎上,作出了《關于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的決定》,目的是為了加快粵東西北地區發展,使之成為廣東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并明確提出要以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產業園區建設、做大做強地級市中心城區作為加快粵東西北地區發展的“三個抓手”。

  珠三角地區產業園向粵東西北地區轉移,給粵東西北地區注入了無限活力。廣東省為通過加強產業園區建設,推動產業集聚、集約和節約發展,以園區為載體加快粵東西北地區新型工業化進程,制定《促進粵東西北地區產業園區擴能增效工作方案》。

  “加強產業園區建設,推動產業集聚和節約集約發展,以園區為載體加快粵東西北地區工業化進程”將作為粵東西北地區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在未來廣東經濟中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

珠江西岸先進制造產業帶
  根據《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珠江西岸先進制造產業帶規劃范圍為珠江西岸六市一區,包括珠海、佛山、中山、江門、陽江、肇慶(主要指鼎湖、大旺、高要、四會)市和順德區,規劃期為2015-2020年。

分年度目標
  2015年,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新引進10個以上投資額超10億元的先進裝備制造龍頭項目,實現裝備制造業投資1200億元,實現裝備制造業工業增加值2700億元左右。珠江東岸電子信息產業實現工業增加值5600億元;新增1家以上年營業收入超10億元的集成電路企業;新建設1-2個新型顯示重大項目。粵東西北產業園區完成工業項目固定資產投資1250億元,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700億元,園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粵東西北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23%。

  2016年,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新引進10個以上投資額超10億元的先進裝備制造龍頭項目,實現裝備制造業投資1500億元,實現裝備制造業工業增加值3200億元左右。珠江東岸電子信息產業實現工業增加值6100億元;新增2家以上年營業收入超10億元的集成電路企業。粵東西北產業園區完成工業項目固定資產投資1400億元,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000億元,園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粵東西北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26%。

  2017年,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新引進10個以上投資額超10億元的先進裝備制造龍頭項目,實現裝備制造業投資1800億元,實現裝備制造業工業增加值3800億元左右。珠江東岸電子信息產業實現工業增加值6700億元;新增2家以上年營業收入超10億元的集成電路企業;基本形成關鍵器件自主配套的完善產業鏈。粵東西北產業園區完成工業項目固定資產投資1550億元,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400億元,園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粵東西北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30%。

發展重點和布局
A│智能制造裝備
  以佛山市、順德區為主,重點發展關鍵智能制造基礎共性技術,推進以傳感器、自動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伺服和執行部件為代表的智能裝置的研發和產業化,大幅提高制造過程信息化水平,培育開發智能化生產線和數字化車間(工廠),以及高精密數控機床及系統、工作母機等重大設備,提升重大智能成套裝備的集成水平,形成高度靈活、個性化、網絡化的產業鏈。支持智能制造裝備企業在工程承包、維修改造、設備租賃等方面開展增值服務,促進企業由加工制造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到2017年,初步建成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基地。到2020年,產值規模達2000億元,形成2家以上行業領軍企業。

  佛山市重點發展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專用檢測儀器、機器人本體和智能測控裝置與控制系統,以及3D打印等智能裝備。積極開展智能制造裝備示范應用推廣,培育一批從事數字化、智能化系統工程的集成商。開發家電智能化生產線技術和設備,提升陶瓷機械、木工機械等專用裝備的智能化、集成化水平。

  珠海、中山市重點發展傳感器、智能儀器儀表等智能測控裝置和自動控制系統,加快集聚發展高端醫療器械,提升醫療器械信息化水平。積極推進紡織服裝、消費類電子、輸配電設備和工程機械等領域企業建設智能化示范生產線和示范數字化車間(工廠),提升裝備智能化水平。

  肇慶市加快發展新型傳感器、智能儀器儀表等智能測控裝置,積極推進陶瓷、冶金等傳統行業建設自動化生產線,提升裝備智能化水平。

  江門市重點發展伺服驅動器、變頻器等伺服系統以及數控加工中心,積極推進食品行業提升裝備智能化水平。陽江市積極推動“兩化”深度融合,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積極提升五金、刀剪、塑料等行業裝備智能化水平。

B│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
  以珠海市為主,重點發展以海洋油氣為代表的海洋礦產資源開發裝備和大型臨港工程裝備,研究開發可燃冰等海底能源開采技術裝備以及無人潛航器、深水機器人等先進裝備。加快建設大型深水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和特種船舶生產基地,加快提升產業規模和技術水平,完善產業鏈。到2017年,基本建成大型深水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到2020年,形成產值千億元的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成為我國主要的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之一。

  珠海市重點發展深水鉆井平臺、海上油田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FPSO)等海洋工程裝備以及海上鉆井采油平臺配套設備,加快發展正面吊、起重機械等臨港工程機械和船用高中低速柴油機,積極推進游艇產業發展,形成產業集聚。

  中山市重點發展三用工作船、多用途海洋支持船、海洋工程拖船等海洋工程輔助船、海上風電安裝船、豪華游艇和執法船艇等,適時發展半潛船、鉆井船、起重鋪管船等高附加值船舶,積極推進游艇產業發展,加快發展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裝備。

  江門市重點發展適應基礎設施建設需要的特種工程船和具有特色優勢的品牌化中小型船舶產品,以及以分段制造為主的船舶配套產業鏈。大廣海灣地區擇機差異化發展石油鉆采專用設備等深水海洋工程裝備。

  佛山市重點發展多功能海洋工程船和鎖緊裝置、懸臂梁滑移系統等海上鉆井采油平臺配套設備,以及正面吊、起重機等臨港工程機械。

  陽江市培育發展大型深水海洋工程裝備,適時發展適應世界船舶市場需求的高附加值船舶產品。

C│節能環保裝備
  以佛山市為主,重點發展技術先進、市場前景廣闊、競爭能力強的節能環保、資源循環利用技術和裝備及配套節能服務產業,培育開發城市垃圾智能分選和處理成套裝備、二氧化碳綜合利用成套裝備以及污染檢測和遠程診斷系統等高端環保裝備,形成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到2017年,培育形成10家以上銷售額超10億元的企業,形成一批具有行業影響力的環保知名企業和知名品牌。

  佛山市重點發展高效節能鍋爐窯爐、中央空調節能控制技術與設備、余熱余壓利用和節能在線監測等節能裝備,培育發展環境污染控制設備(新型水處理裝備、工業廢氣凈化設備、垃圾焚燒設備)、環境污染修復設備(河涌清淤、淤泥處理與資源化成套技術和設備),推進資源回收利用技術和設備的研發生產。

  中山市重點發展生活垃圾分選、填埋、焚燒發電、生物處理和垃圾綜合利用裝備,培育發展污水處理成套設備、煙氣脫硫設備、環境監測儀器儀表等環保設備。

  江門市重點發展船舶等大型運輸工具的拆解裝備與技術、工業廢物處理與環境服務等,培育發展LED生產裝備,積極推進循環經濟發展。

  肇慶市重點發展稀土永磁無鐵心電機、曳引機等高效節能電機技術和設備,培育發展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等機電產品再制造。

D│軌道交通裝備
  以江門市為主,依托珠三角城際軌道交通網絡建設,重點發展軌道交通裝備及其關鍵系統零部件,建立健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和產品標準、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提升裝備自主化能力。加快延伸產業鏈,大力提高整車配套和生產能力。研究開發磁懸浮、真空管道等超高速軌道交通技術及相關裝備。到2017年,形成1000輛軌道交通車輛年生產能力。到202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高端軌道交通裝備修造產業基地。

  江門市重點發展城際和城市軌道車輛的制造、保養以及大、中修業務,加快研發生產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車型,創設城際軌道交通裝備國家標準,實現和諧號動車組多元化發展。積極引進相關配套企業,重點發展轉向架、牽引系統、制動系統、信號系統、通訊系統等軌道交通裝備關鍵配套產品。

  珠海、佛山市實行差異化發展,重點發展低地板車和區域城市軌道交通車輛的大中修。

E│新能源裝備
  重點發展光伏裝備、風電裝備和核電裝備,延伸發展產業鏈,加快發展新型傳感測量、通訊信息、電能質量控制、決策支持、超導、分布式電源柔性接入技術等智能電網先進技術,培育開發高溫氣冷堆、10兆瓦及以上風電和光伏發電技術及裝備。以佛山市、中山市為主,重點發展高倍聚光型太陽能發電成套系統;以中山市為主,重點發展大型風電機組整機及部件,提升研發水平,加強海上風電機組及風光互補系統研制及產業化;以江門市為主,重點發展核電輔助裝備和非動力核技術。到2017年,培育形成1-2家系統設計、設備制造一體化的輸配電工程總承包公司。到2020年,打造成為國內重要的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之一。

  佛山市重點發展太陽能電池專用生產設備、導電玻璃、導電玻璃鍍膜設備、高端濺射靶材、激光設備、太陽能電池及組件,以及光伏逆變器、控制器、邊框支架等配套產品,形成整條生產線研發與建設能力。積極發展高壓輸變電設備、兆瓦級風力發電機及相關配套設備,開發和拓展高端中壓設備在核電、風電和軌道交通領域的應用。

  中山市重點開展特殊環境下兆瓦級變槳、變速風力發電機組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加快發展風電齒輪箱、發電機、軸承、葉片、偏航及控制系統等關鍵部件,形成較完整的風電設備上下游產業鏈。積極推進新一代光伏發電裝備產業化,加快發展高倍聚光型太陽能發電成套系統,提升中低壓輸變電設備智能化水平。

  珠海市重點發展輸電線路狀態監測系統、柔性輸電、微網控制保護及接入等關鍵設備,包括配網自動化智能終端裝備、柜式氣體絕緣金屬封閉開關設備等。

  江門市重點發展中低壓開關柜等輸配電裝備,培育發展風葉等海上風電大型配套設備、核電常規島發電主設備及重要輔機設備,積極推進設備裝配、基地人員培訓等相關產業配套服務。

  陽江市重點培育發展創新型垂直軸風電發電機組、配套輔機設備等相關產業,促進高壓氣水混合發電系統產業化。

F│汽車制造
  駛汽車等前沿技術,延伸發展汽車尤其是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生產,形成與整車生產能力相匹配的系統配套能力。到2017年,汽車整車年生產能力超過6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年綜合生產能力超過5萬輛。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年綜合生產能力20萬輛,成為全國重要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之一。

  佛山市重點發展高端轎車、高附加值和多功能客車,以及旅居車、清障車、工程車等特色專用車,延伸發展變速箱、發動機、安全氣囊、電控系統等關鍵零部件,提高本地配套率,形成較完善的汽車產業鏈。培育發展純電動轎車,加快建立正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等動力電池配套能力。

  中山市重點發展永磁電機產業鏈,加快建立上游特種電機材料、功率開關模塊配套能力,延伸發展電動轎車、電動專用車等新能源汽車產品,支持發展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產業鏈。積極發展道路養護維修車等高附加值專用車。

  珠海市重點發展高檔客車、純電動客車和醫療專用車、環衛車等專用車,支持發展鋰離子動力電池產業鏈。

  肇慶市重點依托廣州、佛山汽車整車產業,大力發展汽車發動機用各類精密鑄件、汽車電子產品、精密齒輪和其他汽車輔件等。

  江門市重點發展驅動橋總成、制動器總成、半掛車車軸總成等汽車零配件,培育發展重型載貨車和高技術、高附加值專用車。陽江市重點建設輕量化材料車身產業鏈,培育推進專用汽車生產。

  陽江市重點建設輕量化材料車身產業鏈,培育推進專用汽車生產。

珠三角智能制造自主創新示范區
  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是指經國務院批準,在推進自主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方面先行先試、探索經驗、做出示范的區域。

   目前,已經獲批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包括北京中關村、湖北武漢東湖、上海張江等。2014年6月,深圳成為首個以城市為基本單元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一旦申報成功,將成為全國首個以城市群為單位設立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向曉梅
深穗佛莞可先行一步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社科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

  創新示范區應囊括整個珠三角,甚至是向環珠三角地區輻射。但是,先行一步的,肯定是珠三角區域內的核心城市,比如深圳、廣州、東莞、佛山。從深圳實踐來看,深圳正是因為背靠珠三角這塊腹地,才能形成創新基地。深圳所有的創新成果,最終都能反過來服務整個珠三角。

  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在創新示范區發展中也將承擔重任。廣州的創新資源極其豐富,是華南科技研發資源最為集中的城市,創新優勢極大。廣州在城市綜合功能、交通樞紐布局上都有獨特優勢,向內可以跟泛珠合作,向外可以借助港澳便利輻射全國。但廣州需要在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找準自己的定位,在這個區域合作中,廣州需要什么、需要別的兄弟城市給你什么、廣州又能給兄弟城市們什么,這些需要明確。

  而通過創新示范區的建設,不斷強化“兩條腿”——培育、引進戰略性新型產業,以及完成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才是這兩個制造業大市要發揮的優勢所在。

許勤
示范區需要整合各城市的優勢
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市市長
 
  深圳上世紀90年代中期前,是一個來料加工、外貿型城市,后期轉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體的發展方向。創新型企業瞄準新技術、新產業,但也離不開制造業實體經濟基礎,包括金融、律師、會計、檢驗檢測等服務業最終還是為制造業服務的。

  從深圳實踐來看,需要一個非常好的市場環境,在企業成為創新主體之前,它首先要成為市場主體,必須要有競爭意識;第二,企業要成為創新主體,必須有其創新的動力和創新能力,這兩個“力”必不可少,比如說有的壟斷性企業,它具有創新能力,但不一定有創新動力,相反對于特別小的企業,非常有創新動力,但有時候創新能力又不夠,所以我們要進一步發展、培育。

 深圳產業結構調整是四路縱隊:一路是現代服務業;一路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一路是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進一步向研發設計的總部平臺發展;一路是未來產業的培育,為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產業空間,我們制定了海洋產業、航空航天、生命健康、機器人、智能裝備等的規劃。

劉悅倫
支持企業轉型升級
全國人大代表、佛山市委書記
 
  “制造業”一直以來都是佛山的一張城市名片,未來佛山將強化兩條腿走路,在培育、引進轉略性新型產業的同時,重點完成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在佛山,傳統產業技術改造任務很重,下一步我們要以政策為引領,支持企業技改。針對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和機器換人計劃,佛山初步有一個計劃,每年投入8個億,三年投入24億元,作為支持企業技改的風險基金,比如由10個企業技改,每個企業都需要幾千萬元,我們就和銀行、金融機構合作,由他們去給企業貸款。企業技改有一定的風險性,這就造成不少銀行、金融機構不敢貿然貸款,而成立風險基金,如果企業技改失敗了,可以從中去補償銀行,80%、90%的企業技改都是有效的,我們要拿有效的資金去撬動這個杠桿,讓企業獲得更多銀行、社會資金投入,完成轉型升級。

  同時,向外利用佛山的產業能力比較齊全、配套加工能力比較強的優勢,以產業鏈招商為抓手來大力引進和培植一些新興產業。

陳奕威
創新”助力惠州盡快進入第二梯隊
全國人大代表、惠州市委書記 
 
  未來惠州將著力“電、汽、化”產業優勢,最大限度集聚創新要素,加快轉型升級,讓“創新”助力惠州盡快進入珠三角第二梯隊。

  惠州最重要的創新“土壤”和“高地”就是潼湖生態智慧區。目前,惠州已啟動科融新城和國際產業合作園兩大起步區建設,將努力把智慧區打造成創新要素高度聚集、高端聚集區,打造區域創新示范區,使之成為惠州發展的“綠色引擎”,推動要素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惠州制造”轉變為“惠州創造”。

  目前惠州正在力爭潼湖生態智慧區建設上升為省級戰略。今后三年,惠州將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支持智慧區的科技創新,支持智慧區實施以新型技術與產品研發、高科技產品孵化為主導產業的產業發展戰略。

  另外一條路徑,就是對傳統的優勢產業進行改造推動產業在“微笑曲線”兩端做文章,一端是搞研發,一端搞市場。通過電商來打開市場,推動傳統的生產基地走產業化、規模化、基地化、品牌化、市場化的路子。

江凌
將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系
全國人大代表、珠海市市長 
 
  珠海的總思路為以創新驅動戰略實施作為總抓手,構建“三高一特”(高端制造業、高端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特色海洋經濟和生態農業)的現代產業體系。

  橫琴開發和自貿試驗區建設使珠海處于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前沿,這是珠海面臨的最大機遇,今年將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系,全面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力爭把橫琴自貿區建設成為新一輪改革開放先行地、粵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

  自貿區需抓住文化、休閑定位,做好制度創新,進而構建和國際化接軌的法制化、市場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同時珠海將深入推進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進一步擴大對港澳服務業開放,降低準入限制,重點在金融服務、商貿服務、專業服務、科技文化服務、社會公共服務和休閑度假等領域取得突破,并與澳門共同編制粵澳合作產業園產業規劃,加快建設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

陳良賢
以政策為引導 
全國人大代表、中山市市長 
 
  珠三角自主創新示范區目的是要很好地整合各市優質創新資源,形成整個區域創新體系。共同形成聯合的創新驅動整體優勢。

  包括中山在內的珠三角地區,制造業應該向智能制造、精密制造、高端制造發展,我們學習的榜樣應該是德國和瑞士。他們制造業附加值很高。

  創珠三角自主創新示范區,對中山來說是機遇,中山傳統制造業比較發達,工業基礎也比較扎實,這就是創新驅動戰略的基礎。

  立足中山市特點,中山專業鎮經濟的特色比較鮮明,未來須用創新驅動的手段推動專業鎮轉型升級,搭建專業鎮創新平臺,進而激發其創新活力,調動其轉型升級積極性。

  未來中山將出臺一系列財政政策,調動企業和全社會的創新熱情,激發廣大企業創新的主動性,營造“人人都在喊創新、人人致力于創新”的社會氛圍,“今后中山將在財政、金融、研發等方面的投入,人才引進與創新平臺建設等方面加大力度”。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伺服與運動控制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直驅與傳動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中國傳動網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
往期雜志
  • 2025年第一期

    2025年第一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5年第一期

  • 2024年第六期

    2024年第六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4年第六期

  • 2024年第五期

    2024年第五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4年第五期

  • 2024年第四期

    2024年第四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4年第四期

  • 2024年第三期

    2024年第三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4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