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PPT的介紹及簡要數據分析
時間:2006-11-21 09:52:00來源:wangsl
導語:?“紙張印刷適性檢測”, 簡稱 PPT(Paper Printability Test), 是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主導的一個測評項目。
“紙張印刷適性檢測”, 簡稱 PPT(Paper Printability Test), 是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主導的一個測評項目。經過兩年多嚴謹的檢測研究工作, 已經在出版、造紙行業形成一定的影響力, 逐漸成為連接出版、印刷、造紙行業的橋梁,成為為科研和市場服務且被普遍看好的項目。
印刷用紙即使質量比較差,它所影響的也主要是印刷效果,即視覺形象,一般不會傷及人身,這點和月餅、洗衣粉等日用消費品不同。所以對印刷用紙的檢測不可能期待引起一般公眾的注意,關心它的只是出版商和印刷商,以及紙張的制造商,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小范圍人群。但無論檢測什么,像專業、規范、客觀、公正這些要素都不能少,至于權威與否,則是公論,不是檢測者可以自己標榜的。
實驗要謹慎地避開常識
2005 年12月做的”紙張印刷適性檢測”(簡稱PPT),其實驗設計經過了重大的調整,實質性的調整有兩點:第一,對紙張印刷適性的最終評判以純目測為準,技術數據僅作為附錄列出;第二,對目測效果最好和最差的紙張做后續的實驗室檢測。
以前的做法是,將帶有實驗室數據、印刷數據的印刷樣品送給專家評判,專家的意見是目測各種數據的綜合判斷。現在的做法是,專家做目測評判之前,不接觸任何數據,沒有任何干擾,僅僅憑視覺效果做定論,根據定論再決定哪些紙張繼續做實驗室的檢測。因為我們已經認定,獨立的、純粹的經驗判斷對PPT是最重要的。
印刷適性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正如一位印刷界前輩感嘆的:印刷適性到現在還是說不清的問題,就是因為影響印刷效果的因素太多,人員、設備、材料、工藝、環境等各種因素排列組合起來,一定是個復雜的體系。PPT的設想是對其中紙張的因素做研究,方法是將不同性能的紙張與穩定的印刷工藝相結合,比較他們各自印刷效果的差異,然后再反推紙張的各種性能對印刷效果的影響程度。按照這樣的思路,參加檢測的紙張的性能是固定的,但其價值是待定的,有待考察的。從邏輯上說,待定的因素不應參與對自身的評價。比如,要確定紙張白度對印刷效果的影響程度,就不能用我們關于白度的知識來評判,而要看白度和印刷效果的相關性有多高。如此,一個獨立于任何既往常識的目測判斷,就是惟一可信的參照了。
理論來源于經驗(或實踐),理論通過與經驗的反復校正,才能接近正確,古往今來無一例外。PPT就是要通過這個互校的過程,得到對紙張印刷適性的解釋。我們要謹慎地避開常識,避開以往的成見,結合前輩智慧與勞動的成果,利用科學的研究方法進行PPT,這是一個良好的起點。
孤立的因素與組合的系統
在我們完成了目測、公布了檢測結果之后,對紙張的檢測研究還要繼續。
2006 年1 月,我們將本次P P T 印刷效果最好和最差的20種紙送到實驗室做檢測,結果,以往綜合評價與技術數據之間較多的一致性沒有了,代之而來的是某種混亂。
表1、表2、表3顯示的是印刷效果與技術數據的關系。表格中的技術數據是由上到下按照常識優劣的順序排序的,數字是目測印刷效果的排名。
我們的常識以什么為好呢?是實地密度高,K 值高,透印密度低,網點增大小,吸墨性低(對非涂布紙而言),表面強度高,表面粗糙度(PPS)低。我們在表格中看到了什么呢?在21 組指標中,除了有3組的“實地密度”、輕型紙的“吸墨性”和“PPS”顯示了與印刷效果的一致性,其余16組均與印刷效果的排序不一致,甚至沒有規律性。科研就要面對事實,接受事實。對這個結果,我首先不懷疑目測印刷效果的排名,因為那是專家們經過慎重比較,達成一致而確定下來的;其次我也不懷疑單個技術指標常識的有效性,因為那是把某個指標加以孤立研究得出的結論。問題出在哪?經過分析,我認為應該出在紙張性能的組合與匹配上,就像中醫開方,同是那幾味藥,劑量不同則療效殊異。在一個組合的系統中,原來孤立因素的規律會讓位于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比如不是K值越高印刷效果就越好,K 值的作用也許不像我們想的那么大,它可能會被某些更強勢的因素所遮蔽,至于哪些因素強、哪些因素弱,這正是PPT要加以研究的。歸根到底,作為科研的PPT,是一種相關性研究,而不是判決性研究。
從上面的數據關系來看,各種紙張的印刷密度保持了與印刷效果的高相關性,基本不被其他因素干擾,說明把油墨更多地留駐在紙張表面,增加墨層厚度,是提高紙張印刷適性的重要著眼點,是一個強勢因素;對于表面相對粗糙的輕型紙來說,通過降低吸墨性和粗糙度來提高印刷密度,可能是有效的途徑,這與我們認識的輕型紙的一般特點是吻合的。至于那些顯得混亂無序的數據,我認為沒有規律,只是表面現象,是數據積累不足造成的,一些隱性的規律通過多做實驗,反復分析比較,是可以用統計歸納得到的,沒有量就沒有質。當然,項目組也需要謹慎地檢查在實驗條件控制等方面是否有失控的因素,根據數據進一步研究實驗的設計,以便找到明確的線索深入下去。這里拿出的數據,正好顯示了印刷適性研究的復雜性和艱巨性,目標還在遠方。
標簽:
中國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