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對霍爾接近開關設計改進的幾點想法
時間:2006-06-07 16:00:00來源:0
導語:?霍爾接近開關是建立在霍爾開關元件基礎上的非接觸式傳感器
霍爾接近開關是建立在霍爾開關元件基礎上的非接觸式傳感器,它既有霍爾開關元件所具有的無觸點,無開關瞬態抖動,高可靠和長壽命等特點,又有很強的負載能力和廣泛的功能,特別是在惡劣環境下,它比目前使用的電感式,電容式,光電式等接近開關具有更強的抗干擾能力。
鑒于霍爾接近開關的諸多優點,目前市面上出售的接近開關中,霍爾式接近開關就占有了相當大的比例,它生產要求簡單并廣泛應用于轉速,位移,位置,速度等物理量的測量上,也基于此,國內許多大大小小的企業公司都在生產、出售各類霍爾式接近開關,競爭的確相當厲害。
排除市場運作手段的使用和價格競爭等的因素,單純從技術角度來看,我認為目前競爭的焦點無非在于價格成本和功能優勢這兩方面。首先,價格成本是競爭中的重要因素,據我所知,現在國內生產霍爾接近開關的廠家,在技術水平上差異并不大,所以各自多在價格成本上下工夫,它們有的是依附掌握低廉的霍爾開關電路采購渠道,使用拆機件等來壓縮器件成本;有的是犧牲接近開關的部分功能特性,如除去過熱保護,浪涌保護,極性保護,發光指示等,以節約成本;還有的是借助大量使用某一類霍爾器件(如用6851生產電機驅動板),利用其分檔差異來生產接近開關,降低了相應成本。這些都使得霍爾接近開關現在越賣越便宜,但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內耗從技術角度本身來說并不可取,因為它最終導致的結果無非是價格是在犧牲質量的前提下降低,值得商榷!
其次,我們再看功能優勢,現在霍爾接近開關大致根據不同的功能和使用要求可分為通用型,強負載型,交流型和智能型等,我們知道圖爾克(天津),OMRON,SUNX等大公司近幾年在霍爾接近開關上的技術發展相當迅速,他們除在霍爾接近開關內部采用了厚膜混合集成電路工藝制作外,外形方面也不拘一格,采用槽形,貫穿形,平面形,其技術含金量越來越高。這些功能優勢無疑使得霍爾接近開關的應用變的越來越廣泛,自然可以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作為國內企業,如何在競爭中求生存,這一課題無時不刻不擺在國人面前,實事求是來說,國內的一些企業已經異軍突起,但也有一些企業還停留在原有的水平,發展勢頭較為緩慢,一方面從技術發展上,一直未有大的更新換代,另一方面從品種上,基本還停留在普通系列接近開關的基礎上,因而,我認為在市場競爭的激勵下,國內企業應該從四方面對霍爾接近開關進行設計改進和市場推廣。
〈1〉、總結。大家應重新對市場上現有的接近開關進行分類,匯總。對于以往的成果,我們要加以借鑒和發揚,對于以往的失敗,我們要盡量避免和吸取。具體說,大家可以從電路、磁路設計和工藝等角度進行一系列的改進,如霍爾電路的選用,信號放大、功率放大電路的集成,磁路的簡化,工藝操作的方便等等,都可以有所作為,同時也可以減低成本的消耗,增加功能的廣泛性。
〈2〉、新技術。目前,應用于接近開關類傳感器的技術越來越新穎先進,大家可以充分借鑒和引用,針對霍爾接近開關的一些弱項,大家不妨可以通過電路技術和磁路技術設計一些接近開關,如增大開關距離(或觸發距離可調)式接近開關,帶溫度擴展接近開關,抗強電磁干擾接近開關,以及帶延時功能接近開關,通過引入新技術,使得霍爾接近開關功能更加廣泛,可靠。
〈3〉、新器件。目前國內生產的接近開關仍然以霍爾式為多,這還不全面,實際上利用磁敏這一特性,我們不妨可以更廣泛擴展應用一些諸如MR,GMR,電感,靜電容等為基礎的接近開關,這些接近開關各有各的優勢,我們在吸收的同時,也應該大力的推廣這些接近開關,相信在加入新技術的同時,這些接近開關也同樣能提高國內企業的市場占有率。
〈4〉、新應用。目前接近開關越來越廣泛應用于國家的工業、國防、建設等各條戰線,各類場合,然而國內企業的接近開關仍大多限于圓銅防水外殼,NPN,PNP(常開、常閉)的功能應用,實際上,大家應該廣泛的調研各行各業的實際應用,針對實際場合應用設計,往往能把接近開關的優勢發揮到極致,大家可以繼續擴展設計一些如PG板,變送器,過零開關,旋轉開關,齒輪傳感器等品種,或如直接把繼電器輸出,航空插頭接口等一并納入接近開關內部,形成一體,方便應用。
以上不過是敝人的一些陋見,望各位傳感器大蝦莫見笑,自己也不過是想在接近開關設計開發和市場發展的思路上給國內企業提供一些思維擴展,獻技獻策而已,如各位看官不嫌棄,請多多灌水,與我共同切磋,一起見證祖國傳感器事業的興旺發達。
標簽:
中國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