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7-10 16:56:04來源:OFweek 鋰電網
電芯使用頻率過低導致PACK電壓差增大的原因主要與電芯的自放電特性、BMS均衡機制失效以及極化效應累積有關。
1. 電芯自放電率差異放大
根本原因:電芯的自放電率(K值)存在固有差異。高頻使用時,BMS的均衡功能可動態補償這種差異;但長期靜置時,自放電差異會持續累積:
自放電率高的電芯電壓下降更快。自放電率低的電芯電壓保持較高,導致模組內電壓差逐漸擴大。
2. BMS均衡功能失效
被動均衡局限性:BMS的被動均衡僅在充放電過程中工作。低頻使用時:
靜置期間均衡電路不激活,無法消除電壓差。長期靜置后,電壓差可能超出均衡電路的補償能力(如均衡電流僅50mA,無法彌補大幅電壓差)。
主動均衡失效:部分系統為節能會在靜置時關閉主動均衡模塊,進一步喪失補償能力。
3. 極化效應累積
濃差極化加劇:長期靜置導致電解液中鋰離子分布不均。恢復使用時:
極化程度不同的電芯電壓響應速度不同,充放電末期電壓差顯著增大。靜置后電池內阻增大,加劇充放電末端的電壓發散。4. 環境溫度的影響
溫度加速自放電:高溫環境下自放電率顯著升高。若PACK存在溫度梯度:高溫區域電芯電壓衰減更快,進一步擴大電壓差。
5. 改善建議
定期維護充放電:對低頻使用的PACK定期進行小電流充放電(如0.05C),激活BMS均衡功能。
溫度均勻性管理:確保模組內溫度差≤3℃。
升級BMS策略:增加靜置期間的間歇式均衡功能,或采用庫侖效率補償算法。
6. 結論
電芯使用頻率過低導致PACK電壓差增大,本質是自放電差異在靜置期的不可控累積,疊加BMS均衡失效及環境溫度影響。該問題在文檔中有多案例支持(如模組壓差測試、K值篩選數據),需通過主動維護和系統優化緩解。
以上內容均為本人日常工作,交流,閱讀文獻所得,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文中闡述觀點難免會有疏漏,歡迎業內同仁積極交流,共同進步!
上一篇:怎么給聚合物鋰電池正確充電?
中國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產品新聞
更多>2025-07-08
2025-06-16
2025-06-09
2025-06-06
2025-05-19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