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26 15:19:54來源:OFweek鋰電網
1月份,由上汽集團、張江高科和阿里巴巴集團共同打造的智己汽車發布高端智能純電動汽車品牌,并全球首發兩款量產定型車。
該高端電動汽車最大的亮點,是新車將搭載上汽與寧德時代共同開發的采用“摻硅補鋰電芯”技術的電池,最大續航里程超1000公里,新車預計2021年四季度實現量產交付。
“摻硅補鋰”是什么?為什么該技術能支撐電動汽車續航超1000公里?
從定義來說,此次智已汽車推出的“摻硅補鋰”技術與蔚來固態電池所用的“無機預鋰化碳硅負極”并無本質上的差異,其實質均為提高負極中硅的含量,同時增加鋰的含量,來彌補因硅含量提升而導致的電池在充放電過程中鋰損耗的提高。
關于“摻硅”方面,實際上是在負極材料當中加入硅元素。原因在于,制約動力電池能量密度的已不是正極材料,因為隨著NCM、NCA等正極材料的應用,正極材料的能量密度有了長足的提升。
與此相對的是,目前商用化更為普遍的、采用碳(石墨)為主要材料的負極,其比容量已經接近極限,為了滿足新能源汽車高續航里程要求,提高電池的整體能量密度,硅材料脫穎而出,被認為是碳負極材料的理想替代產品。
資料顯示,硅材料的質量比容量最高可達4200mAh/g,遠大于碳材料的372mAh/g,是目前已知能用于負極的材料中理論比容最高的材料。同時因其低嵌鋰電位、低原子質量、高能量密度,并且硅材料環境友好、儲量豐富、成本較低。
關于“補鋰”方面,“補鋰”的必要性建立“摻硅”的基礎上,為了解決碳負極材料SEI膜造成的容量損失,目前通行的方法是通過負極材料的預鋰化。簡單來說,就是通過預鋰化對電極材料進行提前補鋰,抵消形成SEI膜所造成的不可逆鋰損耗,以提高電池的總容量和能量密度。
通過“摻硅補鋰”,以達到提升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以及提升循環壽命,從而可令電動汽車續航超過1000公里。
不過,硅基負極制備工藝復雜,無標準化工藝,技術壁壘高,難度主要在于硅材料納米化及與硅碳復合材料的制備工藝,屬于各企業的核心技術。
上一篇:人工智能的四種技術發展
中國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產品新聞
更多>2025-07-08
2025-06-16
2025-06-09
2025-06-06
2025-05-19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