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5 14:26:38來源:鉅大LARGE
4月24-26日,由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主辦的第九屆中國國際儲能大會在浙江省杭州市洲際酒店召開。在4月25日下午的“電動汽車與電網互聯”專場,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充電系統開發科高級經理白健在會上分享了主題報告《電動汽車參與電力系統儲能的模式與影響分析》,以下為演講實錄:
白健:大家下午好,我是來自北汽新能源的白健,剛剛幾位專家的介紹的V2G方面,我給大家分享相對來說比較聚焦,儲能技術對充電應用的影響。今天主要分三個部分,充電應用的介紹,充電應用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儲能技術對充電技術的影響。我相信大家對充電樁比較了解的,所以前面介紹相對來說簡單一點。目前電動汽車充電主要是有交流和直流兩種充電方式,橙色部分為AC部分,藍色為DC部分。上部為交流充電系統,可見AC-DC轉換部件為車載充電機,下部位直流充電系統,AC-DC轉換部件為地面充電機(直流充電樁)。目前國家針對從充電樁到電池包均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標準體系。但是對于充電樁再往前,針對電動汽車沒有專門的標準和規范。
這個圖大家可以看一下在左側我們根據目前主要的車企進行一次調研,目前來說大部分的乘用車依然采用的500V以下的充電形式,主要應對500v和750v混合電壓存在的現象,對北京部分公共充電裝進行了一部分的調研,目前來說以直流充電裝為主,占到了85%,直流充電樁中500v占據的主要的部分。
在私人充電裝這一塊主要以交流充電為主,目前來說以單向7000瓦為主,在國際上像特斯拉已布局三向充電,目前國內在積極往雙向充電發展,也就是大家非常關心的V2G方面,還有一些定制化的外觀設計還有智能化的應用。新能源汽車目前在飛速的發展,據我們了解到的主要的新的車型一般都是以350公里為起步的,逐步向500公里的續航里程去靠攏,充電時間也越來越短,也意味著充電功率在越來越大。
目前在充電技術上面來說,當前是以低溫快充為主的,在未來五年會大力開展三相充電,還有大功率充電,再到2022年以后可能會有更多的智能充電在里面,其中包括了自動充電智能充電以及這種350千瓦以上的直流快充。這些充電的技術主要應對不同的用戶需求像在出租車公共租賃方面,是以直流慢充逐漸取代交流慢充,對于一些戶外愛好者來說,V2V技術就很重要,對于高檔用戶大功率充電是未來的一個首選。在充電當中也有很多的問題,目前制約充電的最大的問題就配電方面,在家庭充電方面就是小區的配電,在公共領域主要就是目前在擴容方面,是一個很大制約因素。
這是我們比較常見的一些私人充電的一些問題,比如說我們經常看到的一些飛線,如果沒有充電裝的話會自己拉線,還有就是在小區內的管理不善,以及配電擴容的問題。在公共充電領域,主要是擴容,隨著純電動汽車越來越多,充電的數量也越來越大,直流充電倍率也是成倍漲,電力的調配對電網公司的一個很大的挑戰。
接下來介紹一下儲能方面,北汽新能源作為國內第一批新能源汽車整車企業,市場保有量超過了30萬。巨大的銷售量也帶來一個問題,就是未來動力電池的退役,北汽新能源現在正在積極的布局,這一方面也是利益的驅使,還有社會責任。在2016年的時候成立了北京匠芯電池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負責電池的后端業務,梯次利用評估還有這些儲能的技術。目前公司的主要核心技術,是以電池的評估還有儲能技術,北汽新能源聯合戴姆勒奔馳能源成立聯合實驗室,深入儲能業務研究。目前匠芯科技主要開發PMS控制系統,這個系統可以收集上傳實現電池的均衡管理,以及電池的安全管理,左面在西藏的示范項目,目前是5兆瓦時,結合光伏發電實現并網。
開展了大功率的充儲一體化,這一方面主要利用退役的梯次電池,結合充電技術,實現合理的調配,解決公共的配電問題,自動充電還有V2G技術,這些都是有自己的示范站還有儲能的應用,這里面的儲能就是相當于為大功率的充電提供一個擴容的作用。另一個就是提供家庭儲能的方案,解決私人的用戶的問題,電動汽車續航里程不斷增加,一輛車大概在50度電左右,未來可能會在60,70度甚至100度電,按照這種容量來算的話一個晚上充不滿電的。家庭儲能第一可以在給用戶最大限度的降低配電需求,就是可以通過這個小的儲能來直接的大功率充,充到一部分之后,可以慢充。另一個就是使用車載的V2X技術可以得到充分的應用為家庭的提供各種備電服務,也是可以實現峰谷套利。
我們認為儲能在充電領域有很大的應用前景,當然不止在充電方面,在整個新能源汽車領域都有緊密的聯系,未來北汽集團也會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和能源領域協同發展,共同推進行業的進步,謝謝大家!
下一篇:新能源汽車電池管理關鍵技術...
中國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產品新聞
更多>2025-04-30
2025-04-11
2025-04-08
2025-03-31
2025-03-26
202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