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0-12-16 11:42:25來源:zhangting
一、 混水換熱區域供熱現狀
混水直供供熱方式在集中供熱中發展較慢,其原因主要是早期缺乏熱網監控設備的投入以及一次網高溫水對水質的要求較高等兩大方面。隨著供熱技術的發展及先進監控設備在供熱系統中的應用,在一次網水溫不高的情況下(即管網直供與間供的過渡期),混水換熱直供方式也慢慢的找到自身的控制方式,同時體現了它獨特的二次網系統定壓方式--回水閥定壓,實現了它經濟節能的優越性。針對目前的供熱市場現狀,濟南永利泰電器設備有限公司和在國際上享有盛名的西門子樓宇科技公司旨在優勢互補的基礎上緊密合作,以專業的技術支持和優質的售前、售后服務,向用戶提供高效、節能的供熱解決方案:
☆ 用于熱網的數據采集和監控系統
☆ 用于換熱站的完全無人職守的控制系統
☆ 更好的好的熱網熱力平衡
☆ 合理的熱量分配
☆ 提高換熱效率
☆ 熱計量和收費的解決方案
☆ 靈活多樣的通訊系統
二、 混水換熱區域供熱前景
熱力公司及熱用戶的市場現狀正在發生著急劇的變化。
首先,熱力公司的私有化進程改變了所有權及經營方式,在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提高用戶的滿意度,提高系統運行效率,有效地降低運行費用,應該成為其經營的主導性原則。
其次,國家政策性的調整及環保的要求,對熱力公司來說具有深遠的影響。成千上萬低效率的小鍋爐采暖方式正在被清潔及有利于環保的熱電聯產所取代;熱電聯產中產生的余熱正在被用來提高房間的采暖及生活熱水,這也同時提高了燃料的綜合利用效率。
第三,老百姓希望獲得更加清潔的環境及舒適的生活。更多的人認識到供熱是一種有嘗的服務,尤其在即將頒布實施的新供熱條例中,供熱收費的標準將按實際用熱量收費,而不再按建筑面積收費。在這種條件下,熱力公司必須要改變原有操作模式:用戶將可以自行決定何時使用熱能及其數量,供熱公司要隨時根據用戶的熱用量對熱源及熱網輸配系統做出相應的調整。
供熱控制及計費系統將滿足以下需求:
☆ 用戶側:
○ 每個用戶供熱、計量及計費的獨立性:真正實現“按需供熱,按量收費”;
○ 在極限運行工況(低回水溫度或高回水溫度),控制系統能迅速適應并提高效率。
☆ 換熱站側:
○ 在保障提供用戶充足供熱量的需求前提下,自控系統會實現高效率的無人值守操作;
○ 在自控系統指導下的換熱站內“小流量,大溫差”運行,有助于整體熱網輸配系統的平衡,同時提高換熱能力及減少運行費用。
三、 混水換熱區域供熱自動控制系統概述
我公司提供的整體解決方案給用戶整個的供熱控制系統;同時系統和產品具有高度兼容性,將非常容易地集成在一起。區域供熱自控系統的技術要求很明顯,建立、發展及運行區域供熱網絡,在硬件、軟件、產品及服務上,需符合供熱系統特定的要求。因此,自控系統的規劃及界定是非常重要的,它將影響系統的擴展性及供熱網絡有效的操控性。尤其是在決策投資一個新的自控系統,以下幾點要素應被決策者重點考慮:
☆ 系統的擴展性:
熱網監控及數據采集系統(SCADA)有能力增加或擴充至供熱系統的理想規模,換言之,它將能隨項目的進展,根據需要增加聯接的控制器及操作站數量。
☆ 通訊的多樣性:
SCADA 系統需要有足夠的開放功能,這樣可以選擇不同的通訊方式。通常熱力公司在發展的不同時期,將采用多種通訊方式。
☆ 系統的標準性:
在結構(如軟件平臺)和通訊(如TCP/IP)方面采用通用的標準提高了和其他系統的兼容性(數據交換或和系統集成)
☆ 系統的開放性:
熱源和熱網輸配系統的自控需要協調統一,步調一致。
☆ 系統的先進性:
先進的自控產品和系統的采用,是供熱公司的盈利及提高客戶滿意度的保證。 例如,換熱站通常是無人值守,當某些異常出現時,可以用 SMS 通知最近的服務人員。使之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到達現場,迅速做出補救。這一切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讓用戶感覺不到供熱的中斷,可靠的供熱系統會提高用戶的滿意度并更愿意支付熱費。
☆ 系統的長期性:
這一系統將被長期使用和擴展,因而確保其可用性和適用性,對保護投資者的利益至關重要。
☆ 系統的可靠性:
自控產品及系統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對于供熱公司的安全和效率是至關重要的。
☆ 系統的專家性:
熱源和熱網輸配系統應該在自控系統的指導下高效運行。通過對熱網輸配系統熱量及流量的控制,或者對于無人使用的建筑減少熱量供應,實現整個系統高效運行。
一次網供水調節閥主要通過二次供水溫度調節開度對混水的比例微調;混水循環泵通過二次供水的流量控制;一次回水調節閥通過二次回水壓力調節。
標簽:
上一篇:歐瑞變頻器在抽油機上的應用
中國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產品新聞
更多>2025-04-11
2025-04-08
2025-03-31
2025-03-26
2025-03-20
2025-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