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技術前沿 > 資訊詳情

機器人有望成后PC時代家電主流

時間:2007-12-25

來源:中國傳動網

導語:機器人就是具有感知、思考、決策和行為能力的機器。

從1927年第一個機器人——瑪利亞(《大都市》)開始,好萊塢在過去80年間塑造了無數膾炙人口的機器人形象,如科幻史詩巨片《星球大戰》中形影不離、似孿生兄弟的C-3PO和R2-D2,施瓦辛格塑造的鋼筋鐵骨的機器人“終結者”。 現在,機器人已經走出科幻電影,逐漸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助老助殘機器人、教育機器人、娛樂機器人、清潔機器人、保安機器人……
日前,有消息稱,服務機器人有望在3至5年內走進中國家庭。這一說法能否成為現實?為此,《科學時報》記者特地走訪了有關專家。北京科技大學電子信息系主任王志良教授和國家“863”計劃智能機器人專題項目主管劉進長研究員都認為,“這一說法還是言之過早”。 難以統一的定義 每個科技術語本應被賦予一個明確的定義,但機器人問世已有幾十年,有關機器人的定義仍然見仁見智,沒有一個統一的意見。 “機器人,是指模仿人類的智能,以電腦為基礎,加上傳感器和機電設備一體化的設備,最主要是人工智能。”這是王志良的理解。 “機器人就是具有感知、思考、決策和行為能力的機器。”劉進長給出了他的定義。“因為機器人涉及到了人的概念,成為一個難以回答的哲學問題。” 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爾·卡佩克發表了科幻劇本《羅薩姆的萬能機器人》。在劇本中,卡佩克把捷克語“Robota”寫成了“Robot”,“Robota”是奴隸的意思。該劇預告了機器人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引起了廣泛關注,被當成機器人一詞的起源。 “機器人一詞的出現和世界上第一臺工業機器人的問世都是近幾十年的事。”王志良介紹了機器人發展的“三代論”。 第一代是工業機器人(20世紀60年代問世):根本沒有人的形狀,只是一個機械臂,不配備任何傳感器,在工作過程中無法感知環境的改變而改善自身的性能、品質。這一代機器人已在我國大規模應用,科學研究價值不高,技術比較成熟。 第二代是感知機器人(20世紀70年代問世):配備了簡單的內外部傳感器,能感知自身的運行,具有部分適應外部環境的能力,在轎車制造中大量使用。 第三代是智能機器人(20世紀90年代問世):目前尚在研究和發展之中,具有多種外部傳感器組成的感覺系統,可通過對外部環境信息的獲取、處理,確切地描述外部環境,能自主地完成某一項任務。“但是,不得不承認,即使是目前世界上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機器人,它對外部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也非常有限,還遠遠沒有達到人們預想的目標。”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