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智能電網在線訊:在發布了《智能電網重大科技產業化工程“十二五”專項規劃》之后,6月4日,科技部重點對實施智能電網的意義、形勢、內容、總體規劃和目標等進行了解讀。據介紹,智能電網是實施新的能源戰略和優化能源資源配置的重要平臺,實施智能電網重大科技產業化工程,對于調整能源結構、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具有重大意義。
國家電網能源研究院智能電網研究所所長張義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智能電網發展需要政府、電網企業、發電企業、用戶、設備供應商、行業協會及研究機構等利益相關方通力協作才能夠形成合力,促進智能電網及相關產業的協調發展。
智能電網投資加速
從《規劃》的總體目標來看,在示范工程和產業培育方面,要建成20—30項智能電網技術專項示范工程和3—5項智能電網綜合示范工程,建設5—10個智能電網示范城市、50個智能電網示范園區,并通過投資和技術輻射帶動能源、交通、制造、材料、信息、傳感、控制等產業的技術創新和發展,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由此,智能電網勢必迎來新一輪投資熱潮。根據國家電網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堅強智能電網建設的意見》,2011—2015年為智能電網的全面建設階段,此階段投資約2萬億元,2016—2020年智能電網基本建成階段的投資約1.7萬億元。張義斌告訴記者,國家電網公司“十二五”電網智能化方面的投資規模預計超過2800億。他表示,這個投資主要是企業投資,在產業鏈中,電網智能化相關領域已經客觀存在很多社會投資。
《規劃》部署了九大重點任務,其中包括大規模間歇式新能源并網技術、支撐電動汽車發展的電網技術、大規模儲能系統、智能配用電技術、大電網智能運行與控制技術、智能輸變電技術與裝備、電網信息與通信技術、柔性輸變電技術與裝備、智能電網集成綜合示范。
對此,張義斌說,從總體上來看,我國智能電網發展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在基礎理論、規劃試點、技術研發以及標準體系建設等方面都處于國際先進或領先水平。規劃中提到的九大重點任務是事關智能電網發展水平和速度的關鍵技術裝備(系統)基礎,很具體。這里的技術設計包含了智能電網的各個業務環節,都具有一定的發展基礎。相對而言,在大規模儲能技術方面發展相對滯后一些、技術難度也更大一些。
智能電網發展需要形成合力
基于我國能源和電力發展現狀,尤其是能源資源貧乏,難以支撐現在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而且能源資源與用電需求地理分布上極不均衡;而且,氣候變化催生的低碳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對電力系統發展的壓力迫在眉睫,近年來,智能電網建設逐漸提上日程。從2010年智能電網建設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上升為國家戰略,到去年3月,智能電網正式列入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再到今年《智能電網重大科技產業化工程“十二五”專項規劃》的出臺,足見我國發展智能電網的決心。
據了解,目前,多個地方政府正在或已經制定具體的智能電網發展規劃。
《規劃》提出,為支持智能電網發展,需要對相關六大產業進行布局,即清潔能源發電產業,清潔能源發電設備制造產業,光電轉換材料、儲能材料、絕緣材料等新材料產業,電網設備制造產業,信息通信、儀器儀表、傳感、軟件等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由此可見,智能電網建設的輻射范圍相當廣泛,智能電網所帶動的將是一個全新的、龐大的“智能產業鏈”,而隨著智能電網技術的不斷成熟發展,還將進一步衍生出更多新產業。
因此,在接下來的智能電網建設過程中,不僅需要政府發揮指導作用,牽頭形成多方合力建設智能電網的格局,引導相關行業、企業積極參與到智能電網建設工作中來,還需要建立協調互動、和諧共贏的合作機制,使利益相關方形成共同推進智能電網建設的局面。
在張義斌看來,在形成合力發展智能電網的過程中,相關各方要找準自己的定位和角色,發揮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