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5月29日在北京召開的“高速列車科技創新國際論壇”會議上獲悉,中國高速列車在“十二五”期間,將逐步實現“譜系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目標。為促進這一目標的順利實現,在此次論壇上,中國高速列車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正式成立。南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作為主發起單位,聯合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中科院力學研究所以及中國南車、北車主機廠等16家科研院所、企業在聯盟成立儀式上簽字。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出席成立儀式并致辭。
論壇圍繞高速列車科技創新、高速列車技術現狀及發展趨勢以及各國高速列車科技創新模式進行了廣泛的交流,探討了在高速鐵路安全保障、智能化和節能環保重大需求的新形勢下,高速列車科技創新的方向和任務,探討了適應新形勢的創新模式和進一步提升高速列車開放協同創新能力的途徑。
萬鋼在聯盟成立儀式上指出,國家高速列車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成立,是我國高速列車技術研究與產業發展把握新形勢、新任務,進一步推進高速列車技術創新,又好又快地建設高速列車技術創新體系,提升高速列車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
萬鋼說,作為技術與產業創新鏈構建的高速列車產業技術創新重要載體,聯盟應在四個方面發揮重要和獨特的作用:一是要明確企業在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強化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模式;二是要促進高速列車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圍繞產業技術創新鏈開展持續創新,突破產業發展的核心關鍵環節;三是要進一步推動產學研用在戰略層面的緊密合作,創新產學研用合作的組織模式和運行機制;四是要促進高速列車技術與產業創新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
據科技部副部長曹健林在會議期間透露,“十二五”期間,我國高速鐵路科技工作將沿四個重大技術方向展開:即高速鐵路體系化安全保障技術;高速列車裝備譜系化技術;高速鐵路能力保持技術;高速鐵路可持續性技術。
“十二五”期間,要形成我國自主的高速列車譜系化和適應性技術,研制滿足不同運營條件和需求的高速列車、常規鐵路高速化、具備國際適應性的可規模產業化車型系列,為我國規模、需求多樣性和地理環境復雜性均居世界首位的高速路網的可持續運營提供全面的裝備支撐。
為全面提升高速鐵路運力資源能力和列車運行在途服務水平,“十二五”期間,我國還將研究具有自檢測、自診斷、自決策能力的智能化高速列車系統及智能列車樣車。
據了解,2004年國務院通過并發布《中長期鐵路網規劃》,按照國務院“引進先進技術、聯合設計生產、打造中國品牌”的總體要求,中國南車四方股份公司等企業開始全面引進國外動車組的動車組總成等九大關鍵技術和十項主要配套技術,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全面掌握了高速動車組集成與制造關鍵技術,研制成功時速200-250公里、時速300-350公里的動車組。
2008年2月,科技部和鐵道部簽署了《中國高速列車自主創新聯合行動計劃》,共同研發最高運營時速38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列車。
以中國南車四方股份公司等10家核心企業為創新主體,68個院士、500多名教授,25家重點高校、11家科研院所、51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緊密合作,形成了以政產學研用為特色的世界規模最大的中國高速列車技術創新“聯合艦隊”。
僅兩年時間,中國南車四方股份公司就實現了動車組系統集成、頭型、輕量化車體、轉向架、減振降噪等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使得CRH380A動車組成為我國自主化率最高、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速列車。
2010年8月,CRH380A型新一代高速動車組在中國南車四方股份公司下線,12月3日,在京滬高鐵先導段試驗中創下了時速486.1公里的運營列車世界最高試驗速度記錄。
此次由科技部主辦、中國南車四方股份公司承辦的國際論壇吸引了來自科技部、鐵道部、中科院、工程院、國內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相關企業的專家、學者近400人參加論壇。世界軌道交通裝備著名的企業日本川崎重工、法國阿爾斯通、德國西門子、加拿大龐巴迪等17家企業,以及來自德國、法國、英國、瑞典、西班牙、奧地利、美國、俄羅斯等國外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53人參加了此次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