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人物專訪 > 資訊詳情

找尋臺灣新藍海,升級讓你不可取代

時間:2012-05-09

來源:中達電通股份有限公司

導語:《哈佛商業評論》三月份推出「再造競爭力」專題報導,特別專訪臺達電子執行長海英俊先生,暢談臺達如何由零組件代工轉型為解決方案供貨商的收獲及成果。

  找尋臺灣新藍海,升級讓你不可取代

  ——《哈佛商業評論》雜志專訪臺達海英俊執行長:

  《哈佛商業評論》三月份推出「再造競爭力」專題報導,特別專訪臺達電子執行長海英俊先生,暢談臺達如何由零組件代工轉型為解決方案供貨商的收獲及成果。臺達資深副總裁暨機電事業部總經理張訓海也一同受訪,分享臺達機電事業部推廣自有品牌的經驗。

  制造業轉型的議題喊了許多年,能有實際成果的卻還是少數。臺達電子是全球最大的交換式電源供應器廠商,多年來已建立深厚的制造和設計實力,在這個基礎上,一方面更進一步提供解決方案,同時也嘗試擴大推展自有品牌,把過去在事業部層級努力建立的工業品牌,提升到總公司層級來整合推動。臺達在提供解決方案和推展自有品牌成果最豐碩的機電事業部,利潤率達到全公司的兩倍,證明這兩項轉型升級的做法雖然不容易,但是不僅可行,而且成效良好。本刊專訪臺達電子副董事長暨執行長海英俊,請他談談臺達如何從單純的零組件代工制造,轉型成為解決方案供貨商,以及如何塑造臺達的品牌。以下,就是經過整理編輯的采訪內容。

  <哈佛商業評論>問(以下簡稱問):臺達為什么從制造轉型到提供解決方案?

  海英俊答(以下簡稱答):臺灣的代工雖然不能說已經做到極致,但未來發展空間有限,再下去靠的是如何讓營運更有效率、更精簡、更快速。但即使如此,客戶也未必會給你錢;現在做生意都很透明化,客戶會要求看你的成本分析表,決定要給你多少百分比的獲利率。所以即使是做設計代工(ODM),利潤仍上不去。我們在設計和制造方面都已經做到非常好了,這兩部分依然保留,但還要再提供解決方案,往DMS(Design,Manufacture,Solution)發展,幫客戶解決問題,才能提升我們對客戶的價值。現在,我們提供解決方案所獲得的利潤,是以前光賣零組件的兩倍。

  提供解決方案有兩個重點:一個是對客戶的了解,一個是要有技術能力去解決客戶的問題。以前我們做零組件的時候,并不了解終端客戶,只是把產品交給系統整合商,由他們去做整合,我們和客戶沒有接觸,根本不曉得終端客戶耍的是什么,必須透過經銷商取得客戶回饋數據,但是他們往往會鎖住不給。后來我們就要求,一定要讓我們拿到客戶回饋的數據。了解客戶需求之后,接下來就是要有足夠的技術去解決客戶的問題。解決方案是整合的解決方案,困難度比以前單一產品更高,所以技術能力很重要。

  追求做好事的商機

  問:臺達電如何做到解決方案的轉型?

  答:我們還在進行中,還沒有完全轉過去。要做到解決方案,必須要有深厚的技術能力,所以我們選了幾個重點行業,深入了解,像是電梯、起重,以及醫療和建筑物自動化(buildingautomation)。我們的機電產品因為專注某個行業,做出來的東西能為客戶帶來很大的價值,我們的利潤率也會變多,機電部門的利潤率是公司的兩倍。

  在這些重點領域中,我覺得建筑物自動化是很重要的,還可以搭配節能環保的趨勢來做。我們做建筑自動化,與綠建筑有關。剛開始做綠能的時候,是因為我們鄭崇華董事長的理念,他覺得地球溫室暖化效應很嚴重,必須要做也事情來改變;后來,我們受到《綠色資本主義》這本書的影響很大,它說的是做生意和環保節能并不抵觸。過去很多人覺得做環保節能只是花錢,什么東西都會貴一點,但我們就拿臺達桃園三廠證明,綠建筑的建筑費用不比其他建筑物高,但是可以更省電。

  做好事也是有商機的,透過建筑物自動化其實可以改善很多地方。譬如臺灣很多大樓迷信玻璃帷幕設計,耗電最多的就是空調冷氣,假使房子設計得好,很多時候可以用自然通風取代。像我們的會議室,采光做得很好,平常可以不用開燈又或者,電梯有電力回收系統,我們電梯的用電量只有普通電梯的30%,最高可以節省70%的耗電量。

  不過,硬件做好了,更重要的還在于怎么運作,把實際運作的知識變成軟件、韌體,才能帶給客戶價值。有些產品市場上已經有一些很強的廠商,我們是新進廠商,一定要用跟人家不一樣的做法,所謂的競爭力,就是你跟人家有不一樣的地方,提供客戶更有效、更簡單的解決方法。

  要做這樣的產品,我們已有制造的優勢,但還是要自己用過產品才會知道怎么做比較好。譬如像是電動窗簾,現在裝的還是傳統式以手動來控制上下,但是我們在研究,希望可以透過感光和溫度來決定,要升起或放下,否則一般員工還是可能會忘記,窗簾拉下來之后就不會升上去,變成還是要開燈。

  從改變心態做起

  問:配合這樣的轉變,臺達的本身的運作和組織有哪也變化或調整?

  答:這是一步一步來的,主要還是大家心態的改變,我們以機電事業部做示范的帶頭羊,其他部門可以來取經。機電事業部成立的時候,需要一些不同的功能,組織架構就跟其他部門不一樣,有很多其他部門沒有的單位,像是營銷單位和解決方案中心(solutioncenter)。以前做ODM的時候,不需要營銷人員(marketcommunication),但現在我們要參展、辦產品或技術發表會,就會有這樣的需求。另外,我們有解決方案中心,可以幫經銷商為客戶解決問題;我們還需要很多軟件人才,這也是其他單位沒有的。企業要容忍公司內部有不同的商業模式,才可以有空間去自由發揮,不同想法的人才可以存活,如果大家都一樣就完蛋了。

  更重要的改變,是心態和習慣的改變。以前臺達的研發人員是不跟客戶接觸的,只專心研究自己的技術,但是我們從IBM得到了很大的啟發,就算你是諾貝爾獎得主,還是要到客戶那里,聽聽他們要的是什么東西。我們要提供解決方案,營銷和研發要有連結,否則你不曉得客戶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自己坐在實驗室里猜想,有時候結果是南轅北轍的。

  問:這些轉變,也跟臺達要做自己的品牌有關系嗎?制造業最后一定要走到做自有品牌嗎?

  答:制造業不一定要走到品牌的路,看你公司體質跟你的企圖心。大家似乎有個迷思,以為制造業沒錢賺了就去做品牌,但品牌比制造業更難做,需要的投資和耐心更多,需要時間贏得客戶的信任,還要建立龐大的經銷系統,這就像蓋金字塔一樣、一塊磚、一塊磚迭上去。像我們機電產品去中國大陸二十年了,現在有五百多個經銷商,但我覺得經銷體系還不夠完整,另外像巴西和印度市場也非常大,也都必須一直深耕。

  以機電產品來說,臺達已經有自己的品牌,這是工業品牌,一般消費者可能不是很清楚,可是它存在時間很長,成長、獲利能力都不錯,我相信它有不可取代的價值。臺達要走的品牌路線,就是進入門坎夠高的,雖然要花更多的投資和努力,可是一旦建立起來,就不容易消失。為了經營品牌,我們成立了品牌辦公室,從原本事業部門的層級,提升到總公司的層級來做,把以往的經驗和知識匯總起來,包含對客戶的調查等,都是從以前就開始做了。

  無論是經營品牌或全球布局,最重要的還是人才。我們很重視善用當地的人才,像我們在巴西的總經理、印度的最高負責人,都是當地人,我們自己總共只派了兩、三個人過去。另外也要有吸引人才、培訓人才、留住人才的方案。我們最近推動了當地人才開發計劃(LocalTalentDevelopment),這是一個兩年的方案,培養當地的經理人,有點像是MBA的形式,幫他們上課,一班大概六、七十個人,還會指定導師(mentor)來帶他們,我自己也帶了一、兩個人,讓他們有課堂和實際事務的經驗。這些人都是三、四十歲的資深經理人,以后有機會做到事業部的負責人。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