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光伏市場壞消息頻傳,不斷沖擊著處于整合期的國內光伏產業的敏感神經。在德國企業步美國后塵,向中國提出針對光伏產業的“雙反”調查消息傳出之后,使過于依賴國外市場尤其是歐洲市場的中國光伏企業更加雪上加霜,產業發展和企業士氣明顯陷入低潮。
光伏行業“自救”,啟動國內市場或成光伏產業發展新引擎。
中國作為未來三大光伏新興市場之一,國內不少光伏企業將擺脫困境的希望寄托于國內市場的啟動。由于我國企業對美國市場出口量不算大,美國“雙反”對中國光伏產業的沖擊有限,但要清醒地意識到我國90%以上的產品出口歐洲,企業面臨最大的風險也來自歐洲。
一旦美國的“雙反”影響引發歐洲國家進行類似調查的連鎖反應,將給中國光伏產業帶來沉重打擊。盡管歐洲的“雙反”還在醞釀中,但沖擊力的確不容忽視。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推進,國際間的貿易爭端并不是暫時的,而是一場長期的持久戰,擴大內需,開啟國內市場是目前最有效化解光伏困境的方法。如果每年我國光伏的裝機容量,大部分被國內市場消化,那么國際貿易影響對國內光伏產業發展的影響就會小很多。
對于國內市場,一些國內光伏企業早已開始布局謀篇。此外,廣大光伏企業也應該意識到,一個產業在初期、中期是需要政府補貼的,否則這個產業發展不起來。但是一個產業,太陽能也好,風電也好,如果長期依靠政府部門進行補貼,這個產業是沒有前途的,企業也不可能做強做大,獲得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