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智能電網時代”離我們還有多遠?

時間:2012-04-16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兩會”期間,一紙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引爆了各方對智能電網的熱情。

  “兩會”期間,一紙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引爆了各方對智能電網的熱情。

  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加強用能管理,發展智能電網和分布式能源,實施節能發電調度、合同能源管理、政府節能采購等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這是“發展智能電網”繼2010年及2011年,再一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業內人士認為,這表明智能電網的建設已得到了政府高層的認可。政策似乎透出一個明確的信號:智能電網的全面建設將不可逆轉。只是面對這個炙手可熱的“概念股”,拋開政策、資本、地方政府的巨大熱情,我們又究竟離智能電網時代還有多遠?

  智能電網持續升級

  自“智能電網”概念在我國被明確提及之時,國家電網公司似乎就一直充當著東道主的責任,大力推進中國式智能電網建設。

  數據顯示,2011年,國家電網公司僅智能電網研發投入就高達64.5億元。2012年,該公司的投資重點仍然放在以特高壓為重點的工程項目、以改造為主的配網建設和以智能變電和配電自動化為重點的智能電網試點項目上。

  2012年,國家電網公司預計在智能電網投資將超過3000億元。其中,集中針對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開展攻關,預計全年研發經費將達80億元。相對于2015年建成5000座智能變電站宏偉目標,去年近100座的試點項目不過是鳳毛麟角。

  盡管國家電網公司一再強調建設“堅強智能電網”,“堅強”是基礎,“智能”是關鍵,但在特高壓工程仍尚存質疑的現實下,“堅強智能電網”建設密切綁定“特高壓”的做法仍被很多業內人士稱為醉翁之意不在酒。

  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劉振亞此前表示,2012年國家電網公司將加快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的堅強智能電網建設。將集中力量推進特高壓前期工作,確保4項特高壓交流工程和3項特高壓直流工程獲得國家核準并開工。“四交三直”即錫盟—南京、淮南—上海、蒙西—長沙、雅安—皖南特高壓交流工程,哈密南—鄭州、溪洛渡—浙西、哈密西—重慶特高壓直流工程。還要力爭浙北—福州1條特高壓交流工程和準東—四川、錫盟—泰州2條特高壓直流工程在年內獲得核準。

  與電網公司一樣,對智能電網懷抱巨大熱情的還有地方政府。

  據統計,目前全國已有26個省市開展了21類共228個智能電網試點項目的建設,在發電、輸變電、用電等各個環節進行了原有設備的改造、升級和新設備的研制和開發。

  2月29日,上海發布《上海市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指出上海正全力邁向全球高端“智造”中心。“十二五”期末,將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2010年翻番,智能電網建設是其中關鍵的一環。

  在此之前,上海已全面推進堅強智能電網的10多項試點工程建設,如電力光纖到戶試點工程、用電系統采集系統、智能用電樓宇試點、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建設等。預計上海電網“十二五”期間智能化投資約126.1億元。

  與此同時,江蘇、浙江、河南等地區城市也相繼描繪出智能電網建設藍圖,目標之宏偉直指“千億級”。

  地方政府致力于轉型升級,搶占智能電網建設先機的做法本身無可厚非,但卻引起了業內人士的擔憂。“盡管我國已將智能電網納入國家發展戰略,但卻始終缺乏國家層面的規劃支撐,關于智能電網建設長效的戰略決策研究機制遠未形成。現階段地方政府如此大規模的投入智能電網建設的做法是有待商榷的。”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上述專家強調,僅從目的和功能看,單純的傳統輸電網絡絕難完成智能電網的使命。須將發電、變電、配電、用電環節等納入,實現發、輸、變、配、用、調各環節的統籌管理,才能實現電能高效、低碳的生產、輸送、調度、分配及使用,而這對于電網的考驗無疑將是巨大的,切不可盲目樂觀。

  四川大學電氣信息學院院長劉俊勇認為,目前國內電力行業面臨的挑戰是輸電網安全運行風險嚴峻、配電網供電可靠性亟待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影響日趨顯著、電網抗攻擊能力需要增強,以及電力企業經營管理壓力加大,在這種現狀下我國距離成熟的智能電網時代尚需時日。

  問題重重

  通俗來說,所謂的智能電網即是通過傳感器把各種設備、資產連接到一起,形成一個客戶服務總線,對信息進行整合分析,以此來降低成本,提高整個電網的可靠性,使運行和管理達到最優化。

  一直以來,智能電網的特點可用以下幾個詞來概括:自愈、互動、優化、兼容、集成。其關鍵技術包括發電技術、輸配電技術和售用電技術。發電技術部分,目前有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如太陽能、風電、地熱、潮汐和生物質,還有分布式發電和儲能技術。除傳統的供電服務業務外,智能電網也為電氣企業拓展業務領域,為以服務創新帶動業務轉型提供了可能。

  西安高壓電器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游一民認為,目前中國對于智能電網的訴求多而雜,但數字化、信息化一定是未來智能電網發展的重點。

  具體而言,我國發展智能電網主要是由于能源資源分布不均,負荷快速增長,此外,電源結構以煤為主,調節能力不足,而且節能減排已經成為關注的重點。減小碳排放,保護環境,接納風電等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滿足快速增長的負荷需求,加快電網的建設和改造。加大電網,特別是配電網的投入。建設西電東送通道,加強電網跨區互聯,解決調峰能力不足問題。提高供電可靠性和電能質量。“現在看來,電網仍是最保守的行業,所以未來的發展空間一定很大。”

 

  而作為智能電網建設的重要一環,智能變電站的建設顯然已超前于其他環節。

  所謂的智能變電站即采用先進、可靠、集成、低碳、環保的智能設備,以全站信息數字化、通信平臺網絡化、信息共享標準化為基本要求,自動完成信息采集、測量、控制、保護、計量和監測等基本功能,并根據需要支持電網實時自動控制、智能調節、在線分析決策、協同互動等高級功能的變電站。

  智能變電站主要由設備層、系統層組成,與傳統變電站最大差別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次設備智能化、設備檢修狀態化,以及二次設備網絡化。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國家電網公司將在全國建立5000座左右的智能變電站。2016~2020年,還將建設7700座左右的智能變電站。

  據游一民介紹,目前智能變電站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其一是變電站的數字化和信息化,其二是智能一次設備,其三是高級應用。“高級應用是個錦上添花的事情,而真正的關鍵的比較難的核心部分還是智能一次設備。主要還是現在一些裝置的可靠性存在問題,比如現在一些電子式互感器的可靠性問題還比較多。”

  有媒體報道稱,去年12月初,黑龍江七臺河市北興農場剛建成的北興220kV變電站在調試過程中,電子式互感器內部絕緣被電擊穿,發生爆炸。

  北興220kV變電站是國家電網公司建設智能變電站第一批42個試點項目之一,也是中國首座高緯度高寒地區智能變電站建設試點。該項目總投資7319萬元。而北興220kV智能變電站的電子式互感器爆炸事件,并非個別現象。

  據了解,自去年秋季以來,首批建成的示范智能變電站項目中核心元器件之一的電子式互感器接二連三被擊穿,發生爆炸事件。湖南、云南、福建等地的智能電網變電站均發生過互感器爆炸事件,涉及到的電子式互感器生產廠家有南瑞、西安華為、新寧光電等。

  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一位國家電網公司內部人士證實了這一消息。

  “此類產品可靠性出現問題主要源于抗環境能力。實現可靠性抗環境能力的重點主要是裝置的設計和制造,因為原來的控制單元主要是控制,現在下放到產品后,一次側的環境要比原來惡劣的多,對產品要求很高。”游一民指出。資料顯示,國家電網公司曾對所有建成投運的智能變電站電子式互感器暴露出的問題做過統計,故障率高達5%。

  為此,國家電網公司曾在2012年1月13日發布了《關于切實加強電子式互感器運行管理的通知》,該文件稱:“近年來,隨著公司智能電網的發展,已有近2000臺各種類型的電子互感器投入運行。運行情況表明,由于部分廠家設計能力不強,工藝控制不嚴,試驗檢測裝備不完善,在運電子式互感器的故障率遠高于傳統互感器,對電網安全運行造成了一定影響。”

  該文件要求下屬的各運行分公司,“當繼電保護裝置不進行整體或大部分改造時,不宜將互感器更換為電子式互感器;基于現階段電子式互感器的成熟度和性價比,暫不宜對35kV及以下互感器進行數字化改造。”業內人士對此解讀,國家電網公司的態度是目前電子式互感器技術上尚不成熟,出于安全考慮,有些不需要更換新型電子式互感器的則盡量不換,傳統互感器性能穩定、可靠性強,在某些項目上將會優先選擇。

  除了涉及在線監測、互感器等產品的可靠性之外,智能電網所必然導致的一次、二次設備的融合也為電氣設備的研發、制造、檢測提出了巨大考驗。

  “一次設備升級為智能電力設備,二次設備升級為智能控制單元,二者的融合是革命性的變化,但這也使一次和二次設備質檢沒有明顯的界限。”游一民告訴記者。

  據了解,目前產品智能化過程中,一、二次設備劃分界線趨于模糊,導致在多個智能電網工程示范中二次設備廠家對其在電網智能化建設中角色的偏頗,一旦出現問題,責任界定很困難。

  “很多設備雖然通過是型式試驗,但是在實際運行到智能變電站上還是會出現很多問題,現在一旦出現問題,必須一次、二次設備供應商全部到場,逐個排查事故原因,但即便是這樣,互相推諉的事情也時有發生,故障處理過程搞得很麻煩。”上述國家電網公司內部人士告訴記者。

  隨著智能電網工程的推進,無論是電網公司還是設備的研發、制造企業,都將面臨更為深刻的課題。

  智能電網的設備研發需要更多的資金和與技術儲備,而現如今這又恰恰是國內企業極為缺乏的。“現在很多智能化產品要依靠可靠性研究,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如此深入下去涉及的都是基礎研究、材料研究和一些非常關鍵工藝的研究,這些都是基礎研究,我們在此方面的積累顯然是不夠的。”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一位業內專家表示。

 

  “目前智能變電站的問題比較多,所以應該有個比較慢的推進過程,需要更多的改進。在考慮智能電網建設與改造時,要首先對電網企業的業務流程進行梳理,業務變革和管理變革要先行,從條件比較成熟的地域和業務著手。對于輸電網的智能化,應有條件地選擇性試點,并與新建和改造緊密結合。”該專家指出。

  設備研發尚存瓶頸

  但無論如何,對于近年來飽受利潤率下滑的設備制造企業而言,電網智能電網建設這塊“大蛋糕”仍顯得極具誘惑力。

  “傳統的一次設備本身是無法實現智能化的,而產品要為電網服務,就要配備相關軟件、傳感器,運用集成技術、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等,幫助它實現智能化。”特變電工衡陽變壓器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種衍民將這些技術比作一次設備的“眼睛”和“耳朵”,“加上眼睛、耳朵的一次設備,能看見也能聽見,智能化程度自然就高了。”

  然而對于設備的研發、檢測標準卻始終是橫在企業一道坎。“究竟什么樣的設備是智能電網所需要的,什么樣的智能化設備對于電網而言是切實可靠的還沒有定論。”某電氣設備企業的負責人對于研發“智”變的進程之快還有些摸不著頭腦。

  有國家電網方面人士甚至曾在某內部會議上表示,目前可以順利進入示范工程、試點項目中的設備的技術水平及研發標準不能等同于未來智能電網建設的實際需要。“即使有的設備已經在示范項目上使用,也不代表這樣的設備就是未來智能電網建設真正需要的。”

  2010年6月,由國家電網公司編制的《智能電網關鍵設備(系統)研制規劃》和《智能電網技術標準體系規劃》正式發布。但上述標準卻不是行業內惟一標準。目前,南方電網也在致力于對智能電網相關標準的研究,并也有相應的研究成果出爐。

  更為關鍵的是,上述智能電網標準均不是國家標準,且同國際標準的對接尚存阻力。

  更為現實的例子是,國家電網公司全面接管菲律賓電力公司后,希望推廣中國國標的智能電表,但是菲律賓傾向于美國的智能電網標準,中國產品的出口即面臨阻礙。

  對此,種衍民也坦言,盡管現在企業智能化產品研發進程還比較順利,但產品最終還需經歷標準化、技術統一,通過運行鑒定才可以最終定下來。

  西安高壓電器研究院產品研發中心主任張文兵告訴記者,隨著國內企業的不斷進步,國內設備企業已逐漸縮小與世界跨國企業的差距,改變了以往跟蹤為主的技術發展路線。“當國內外企業起跑線差不多的時候,我們就需要自己去趟路了,這使得企業科研的投入上比以往更大。而目前行業內很多企業的平均利潤僅為5%~10%,倘若沒有國家支持很難做到這種科技再投入。”

  事實上,智能電網產業鏈上下游的聯動、多領域跨行業的協調合作是關系我國智能電網建設成敗的關鍵性因素,但缺乏協調推進機制一直讓國家電網公司在智能電網建設中有些孤掌難鳴。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家電網公司正在積極建議在國家能源局中增加協調智能電網發展的職能,一次統籌智能電網發展的相關工作,牽頭組織我國智能電網技術研發、標準制定、資金使用等方面的工作。

  事實上,在智能電網的推進中利益相關方眾多,其發展涉及整個電力行業以及上下游的產業和廣大電力用戶,由此催生多種新業務的商業模式并不完善,短期效益低,參與的企業甚至面臨很大的經營壓力,而在此之前國家對于智能電網建設的資金、財稅、投融資、價格等問題都缺乏有效的政策指導與激勵。

  “目前亟需在國家層面研究出臺推進智能電網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智能電網在經濟社會、環境保護、產業發展等各方面功能定位和戰略地位,根據智能電網的發展階段和特點,系統性、針對性地提出智能電網戰略性、階段性的發展路線,構建能夠充分發揮地區優勢、差別化的智能電網發展區域布局和發展體系。”在國家電網公司的一份內部報告中曾提出如上加快智能電網建設的政策建議。

  賽迪顧問能源產業研究中心高級顧問袁穎指出,要完全實現智能電網是一個分階段、分層次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受國家政策、投資等影響,而且包括現有技術的成熟性、經濟性、電網基礎,以及整個社會的用電習慣和相關產業的發展等方面。“這個實現過程可能需要10年或是更久。”

  曾在電網信息和系統已經扎根16年的東軟集團目前智能電網業務占公司總比重不超過5%,該集團董事長兼CEO劉積仁認為,由于存在政策和技術層面的問題,國內智能電網成熟還將有很長的路要走,“智能電網是很好的概念,是全世界的趨勢,但在短期內難以實現,并且投入成本會很高,至少在5年之內還不會達到目前大家的預期。”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