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賽迪顧問報告顯示,我國云計算應用市場規模將從2010年的167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1174億元。十二五期間,云計算產業鏈規模可達7500億至1萬億元。
近兩年,云計算作為一種新概念,迅速在國內掀起一股云計算熱潮。
據賽迪顧問報告顯示,我國云計算應用市場規模將從2010年的167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1174億元。十二五期間,云計算產業鏈規模可達7500億至1萬億元。
云計算之所以得以快速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扶持和電信運營商的應用推廣。據了解,國外云計算主要推動者是IBM、谷歌、微軟、甲骨文;而國內云計算主推手則是政府部門和電信運營商。
相關資料顯示,2007年中國移動啟動“大云(BigCloud)”計劃,致力于如何滿足移動自身支撐系統對高性能、低成本、可擴展、高可靠性的IT計算和存儲的需要。2011年發改委重金扶持云計算,首批牽頭企業名單圈定,扶持資金規模或將達到15億元。2011年8月31日中國電信正式對外發布天翼云計算、品牌以及解決方案。2012年3月22日-24日,中國電信推出的天翼云計算將在北京召開的云博會上亮相。
云計算作為一個被寄予厚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正是因為政策的大力扶持,云計算投資已在全國上下形成一股熱潮。
對政府而言,云計算不僅能夠提高降低信息化建設成本、加強信息資源整合、促進政務資源共享,還能夠推動政務服務和管理創新,幫助政府部門向服務型政府轉型。
目前國家已批準北京、上海、無錫、深圳、杭州五個城市為云計算示范城市,各地投資建設成規模的云計算中心超過10個,此外,更多城市都在規劃著自己的“云計算”藍圖。
而云計算在全國如火如荼的發展中,很多業內人士提出了質疑,雖然云計算的前景一片大好,但很多地方將云計算搞成了圈地運動,并沒有落實到實處。
網秦CEO林宇在微博中曾表示,各地云計算項目大部分還處在投資階段,而且是質量不太高的重復建設。先買個幾百萬臺的服務器再說,但是用來做什么呢,并沒有想好。
工信部部長苗圩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國內很多地方動輒就是百萬臺新增服務器,云計算產業存在很大盲目性。
對此,易觀國際分析認為,地方政府以及中小企業對于云計算的概念較為模糊,以高成本為代價,建立效率并不高的云服務平臺,導致了資源的浪費,成本的提高。高投入低產出的不平衡導致其對云計算的熱情與信任度降低。
事實上,目前各地政府和企業對云計算產業的大肆“圈地”,一方面造成了成本提高和資金浪費,另一方面,在云計算產業相關標準規范沒有健全之時,也會造成產業信用度偏低的問題。
對此,易觀智庫建議,云計算行業應盡快制定相應的行業規則及標準,規范市場。規范應涉及隱私保護,對損害客戶利益的行為做出合理的度量,技術標準應包含統一的數據格式等。
與此同時,還應該建立對第三方云服務提供廠商的注冊審核標準以及信用評價機制,建立起信用體系,提高中小企業信任度。目前我國失信成本低,應定期公布失信企業名單,嚴重者可剝奪營業資格,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最終使得客戶愿意與第三方云服務提供商合作,降低溝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