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10億噸標煤目標 建筑節能激辯“頂層設計”

時間:2012-04-13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我國建筑節能的未來目標在哪里?通過什么途徑實現?這都是我國建筑節能領域急需解決的“頂層設計”。

  我國建筑節能的未來目標在哪里?通過什么途徑實現?這都是我國建筑節能領域急需解決的“頂層設計”。

  3月29日,在第八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上,來自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清華大學的官員、學者和參會企業家,圍繞建筑節能“頂層設計”展開了討論。與以往“就事論事”的泛泛討論不同,此次討論深入到建筑節能的核心,令參會者收益頗豐。

  總量控制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筑節能中心教授江億認為,建筑節能應從國家能源總體規劃出發,實行“頂層設計,總量控制”。

  江億強調,10億噸標煤是中國建筑(601668,股吧)用能的紅線,“未來中國建筑用能一定要控制在這個數字之內”。

  《中國能源中長期(2030-2050)發展戰略研究》顯示,到2015年我國可獲得的全部一次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和其他能源的供應能力,為43億噸標煤,消耗上限為41億噸標煤。目前,我國用能分布為工業占比70%,交通為10%,建筑為20%。

  “因此,從我國可以得到的能源來看,中國建筑用能上限為10億噸標煤,最好不超過8.4億噸標煤。”江億表示。

  建筑能耗與建筑量密切相關。據悉,自2000年到2010年,全國新建建筑面積從277億平方米增長到453億平方米;建筑總能耗從2.89億噸標煤增長到6.77億噸標煤,增長超過2倍。因此,控制好建筑面積對降低建筑能耗至關重要。

  江億介紹,綜合考慮我國人口增長、城市化率與土地資源情況,我國人均建筑面積目標應控制在40平方米左右,以人口峰值15億計算,建筑總量應控制在600億平方米。據統計,2011年底,全國建筑面積已達453億平方米,與控制量600億平方米還有147億平方米的差值。按照2011年全年全國新增建筑總量26億平方米速度計算,6年時間內我國總建筑面積將達到600億平方米控制目標。“因此,控制建筑量的高速增長,放慢房地產建筑業的發展速度,逐漸實現軟著陸,保持整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要。”

  供暖改革

  江億指出,要實現10億噸標煤的總目標,需要從城鎮采暖用能、農村建筑用能、商業與公共建筑系統、城鎮住宅用能(不包括北方采暖)4個方面的控制來實現。

  在4個方面中,城鎮采暖用能改革是重中之重。在供暖期達半年之久的東北地區,我國供暖改革已經進行了多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數據顯示,2000年到2010年,我國北方城鎮采暖面積從33億平方米增長到98億平方米,增加了2倍;北方城鎮建筑采暖能耗從0.84億噸標煤增長到1.63億噸標煤,增加不到1倍,明顯慢于建筑面積的增長。

  住建部有關領導指出,目前南方一些地區照搬北方的“到處暖洋洋”的集中式供熱方式,取代之前一家一戶可調節的分散式供熱,實踐證明在每年供熱期只有2 ̄3個月的華東、華中地區,小容量機組在非供熱期的長期運行會造成極大的浪費,這些地區采用集中式供熱的方式是對能源的極大浪費。

  江億建議,對于長江流域城鎮住宅,可以采用分散的空氣源熱泵型方式實現“部分時間、部分空間”采暖,把用電總量控制在每平方米25千瓦時以內,實現長江流域住宅全年采暖空調用能每平方米10千克標煤或者30千瓦時電力的目標。

  根據我國建筑節能目標技術路線圖,未來建筑用能則要控制在1.5億噸標煤。

  為了實現此目標,首先需要大幅度提高熱源效率,加強熱電聯產、燃氣鍋爐排煙冷凝回收及工業余熱回收的技術開發。

  其次,要落實熱改,消除過熱現象。通過增加末端調節裝置,使房間溫度可以調節;通過改變收費計量方式,激勵使用者自覺調節,最終把過熱損失控制在15%以內。

  最后,改善保溫,降低采暖需熱量。目前的建筑熱需求每平方米是60 ̄120千瓦時,未來要達到每平方米45 ̄90千瓦時。根據目前的新建工程案例,在沈陽室內溫度滿足18℃要求下,每平方米建筑耗熱量已小于60千瓦時;在北京新建工程案例中,每平方米耗熱量能夠達到小于50千瓦時。這主要是基于外墻保溫、外窗保溫及室內通風換氣等方面的努力。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在會上強調:“我國建筑節能工作的推進,必須克服大規模、集中式、單一化和長程循環的工業文明傳統模式,而應因地制宜、多樣化示范,再輔之以有力的激勵政策,創造建筑節能的新局面。”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