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球光伏市場跌宕起伏,多晶硅產品市場價格也是一路下滑,從年初的80美元/公斤降至目前的30美元/公斤,下降幅度達到60%。這固然有國內多晶硅企業技術水平提升、成本降低、產能釋放、下游需求縮減的原因,更為重要的原因則是多晶硅產品市場是全球化的市場,國外企業利用其規模大、成本低、價格低廉的優勢,吸引國內下游廠家,并通過長期合同和高額違約金捆綁下游企業規避風險。目前國內大部分多晶硅企業無論在技術水平、產業規模、創新能力上,還是在資金支持力度、政府支撐扶持力度上,同世界大公司都有很大的差距,競爭力處于明顯弱勢。
就國內市場來看,國內多晶硅的實際產量仍然遠小于需求量,但大量進口產品激增擠壓國內市場,尤其是韓美等多晶硅大廠不斷加大向中國市場的低價產品傾銷力度。根據海關統計數據,2011年我國進口多晶硅6.46萬噸,同比上升36%;進口額為38億美元,同比上升42%。尤其是韓國從2011年4月超過美國成為我國最大多晶硅進口國,出口量占到了我國多晶硅總進口的32.2%。為了爭奪中國市場,OCI的長單價出口價比國內均價便宜3萬~8萬元/噸,現貨價便宜5萬~10萬元/噸,對我國多晶硅市場的沖擊尤為明顯。
我國有多晶硅生產企業近四十家,大部分企業年生產能力為1000~3000噸,甚至還有千噸級以下年生產規模的企業。有的企業投產時間不長,技術消化吸收有待進一步完善。2009年以前投建的生產線相對投資成本高,設備能耗高,因而企業綜合產品成本相對高。目前多晶硅市場價格為30美元/公斤,已經低于很多國內多晶硅企業生產成本,而在產品價格下跌過程中,大型企業的生存能力強,市場反而向龍頭企業集中。國內已有大量多晶硅企業被迫停產減產,尤其是去年第四季度以來國內企業的產能利用率快速下降,庫存激增,很多企業已面臨較大的生存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