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亮報記者采中國電科院配電研究所所長盛萬興,雙方針對農網智能建設作了對話,盛萬興所長指出自動化是目前農網智能化建設的重點。在已經進行的農網智能化建設,電科院目前已經制定了一些新標準。
記者:請您從技術層面上解讀一下,與城市電網相比較,農網智能化建設有何特點?
盛萬興:智能化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三化”,即自動化、信息化和互動化。其中,自動化是目前農網智能化建設的重點。從技術層面講,農網自動化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是農村中壓電網的配電自動化,第二,是智能配電臺區建設,第三,則是用戶用電信息采集。
由于農村電網輻射區域較廣,其配電網采用的建設模式與城市電網不同。城市電網往往采用多電源或雙電源供電、環網方式運行,農村則多采用單輻射線的分段方式。配電臺區,就是以配電變壓器變臺為核心,向低壓電網覆蓋的區域,在目前的城市智能電網建設里,并不涉及臺區相關內容。而面向農村用戶的用電信息采集系統與城市電網不同,它不需要像城市電網的用電信息采集系統那么功能豐富,但更需要交費功能和用電安全監測等實用化功能。
所以,農網自動化的三個技術環節中,配電自動化和用戶用電信息采集相關技術,在城市智能電網建設中有所涉及,但內容尚有所區別。而智能配電臺區,則是農網智能化建設的重點環節。
記者:在管理環節,農網智能化建設與城網相比有何區別?
盛萬興:簡單地說,主網管理方面,從省級電力公司到地區供電公司,都是專業化垂直管理,生產是生產,營銷是營銷。而到了縣級供電企業,由于管轄區域小,一個崗位可能肩負多個職能,崗位的綜合性就很強。所以在農網營配調管理研究上,越是區域小、管理范圍集中的,就越要把自動化工作、信息采集工作、生產管理工作集中考慮,避免分門別類地建設很多系統,節省建設開支和管理成本。農網智能化項目所開展的營配調管理模式優化研究,首先要把面向中低壓電網統一采集的數據作為營配調綜合管理的基礎數據源,道理即在于此。
記者:農網營配調管理模式優化第一批試點工程項目均已經通過驗收。在試點的選擇上,具體出于哪些方面的考慮?
盛萬興:農網智能化試點分布,首先要考慮地域差異性,計劃在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各選一省作為試點;其次考慮管理體制的差異,從國家電網公司直供直管的縣供電企業、與地方實行股份制的縣級供電企業、代管地方資產的縣供電企業三類當中,各選一縣作為試點;另外,在地方經濟及售電量等方面也要進行差異化選擇。綜合以上考慮,最終選擇浙江鄞州、天津靜海和陜西蒲城作為農網智能化的第一批試點。
不同地域的試點總結出多種農網智能化建設模式,形成適合于各地農網的套餐,便于因地制宜地推廣。2011年,在第一批試點的基礎上,又推出四個省的六個縣作為農網智能化建設的第二批試點,預計今年驗收。接下來,國家電網公司要廣泛推廣前兩批試點的技術成果,包括配電自動化、智能配電臺區和用戶用電信息采集等方面成果。
記者:在農網智能化推廣過程中,標準體系的建立必不可少。對于標準的制定,日后有哪些工作計劃?
盛萬興:通過已經進行的農網智能化建設,我們目前已經制定了一些新標準,對于新問題的解決進行了補充。比如試點項目中的配電自動化、配電臺區建設等方面,都有新標準的產生,但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在日后的農網智能化推廣過程中,將會把各個標準重新梳理,歸納成體系,并對體系繼續逐步完善。國家電網供電區域覆蓋了近2000個縣,農網智能化的推廣工作量很大。若建成完備的標準體系,各地在建設智能農網過程中就可以有直接參考,將使推廣工作更有成效。日后,我們會將相關標準體系制成手冊,方便查詢,還會向各地提供統一規格的工具,在設計、建設等環節得以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