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太陽能熱利用行業關注的《家用太陽能熱水系統能效限定值及能效標識》(以下簡稱《能效標準》)即將于8月1日正式施行,這是《中國能源報》記者從3月16日舉辦的第九屆中國(長沙)太陽能品牌產品博覽會上得到的消息。
中國太陽能行業協會秘書長霍志臣在會上表示,《能效標準》實施后,新一輪的行業洗牌或將來臨。
標準強調3個要點
據中國熱利用產業委員會主任羅振濤介紹,《能效標準》包涵3個要點:一是將家用太陽能熱水系統的能效標識分為三個等級,一級是最好,二級其次,三級是合格,只有達到能效標準三級的才允許上市銷售;二是能效系數,它包括“得熱量”和“熱損”兩項,是一個綜合系數,根據換算,這一系數達到0.15的屬于能效3級,達到0.3的屬于能效2級,達到0.5的屬于能效1級;三是企業為能效等級的第一認證責任人,國家只對能源效率進行監督和服務,企業檢測能力經國家認定后,自我檢測,自我認定,自我公示,自我負責。
據了解,《太陽能能效標識》適用于貯熱水箱容積在0.6立方米以下的太陽能熱水系統,其規定了家用太陽能熱水系統的能效限定值、能效等級、節能評價值、試驗方法和檢驗規則。其中,標準的5.3條款(能效限定值)為強制性,其余是推薦。
“標準實施后,不但能夠制約雜牌熱水器的生存空間,而且同時能讓知名品牌企業更加注重自己產品的生產制造以及檢驗過程,從而保證投入終端的產品質量。”羅振濤說。
此外,據本報記者了解,與《太陽能能效標識》配套的《能效等級實施細則》已于2月17日通過審定,但最終何時公布實施目前仍不得而知。
洗牌效應多少?
中國太陽能熱利用產業聯盟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有太陽能熱水器企業3000余家,而其中效益好、規模大、具備品牌影響力的企業僅十幾家,卻集中了市場份額的60%~70%。而中小企業缺乏規范,生產工藝落后、質量管理混亂、偷工減料、低價傾銷等現象十分普遍。
某太陽能企業負責人無奈地告訴本報記者:“2009年的大發展讓許多人認為太陽能熱水器行業很好掙錢,一大批企業隨之涌入。事實上,很多小企業想的是能撈多少算多少,他們的加入嚴重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
“《能效標準》實施后洗牌效應有多少很難說,因為即使沒有標準規范的約束,一些企業也會被淘汰,現在市場確實比較亂。”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桑夏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肖紅升也表示,《能效標準》的強制執行不一定導致行業最終洗牌。“工商質檢部門都是盯著大企業的,因此估計小企業不一定受到多大沖擊。根據其他行業在實施《能效標準》的經驗,太陽能熱水器產品價格有所上漲倒是有可能。”肖紅升說。
對此,業內人士分析,《能效等級》的出臺直接限制了低效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對于大企業來說,將會呈現二次創業的態勢,市場占有率穩步增長,而對中小企業來講,如果不在技術等各方面有所突破,必將被淘汰。
企業謀劃轉型
中國太陽能熱利用產業聯盟在2011年年會報告中指出,根據當前市場變化,2012年太陽能熱利用行業的平均增長比例為15%-18%。
“太陽能熱利用行業前景和錢景都不錯。”一位企業人士如此笑稱,“打通中西部市場,升溫工程市場,千億盛宴是遲早的事。”
盡管如此,許多企業仍然耐不住近兩年農村需求下滑、城市市場滯漲的“寒意”,開始謀劃轉型。
“為什么要轉型?太陽能熱水器行業門檻較低,技術含量相對不高,如果企業不提升技術,謀求多元化發展,遲早端不住盤子。”一位業內專家告訴本報記者。
在技術方面,四季沐歌、皇明、力諾瑞特等企業先后圍繞城市市場、工程市場、工業市場推出了物聯網太陽能、分體壁掛式太陽能、全自動智能控制太陽能等新品,開始推動國內太陽能熱水器市場競爭的升級轉型。
與此同時,許多企業也將目光投向了太陽能光熱領域。皇明、力諾為代表的企業已經在設備制造與產品生產領域布局光熱發電市場,并將重點放在了光熱發電產品的研發上。